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17426|回復: 1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創]清代《丙辰春帖子詞草稿》議略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7-8-3 22:01: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鄙廬藏有由趙秉沖[1]小篆題簽的《乾隆六十一年內翰春貼子詞草稿》9人臣字款詩翰合璧冊頁,共9開,每開縱27.4、橫29.2厘米。嘉慶初年裝池,迄今已逾200年。是冊前扉、首開、末開鈐“福山王氏書畫印記之章”、“瑯槐杜氏稚筠收藏書畫記”、“二世三公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翰林” [2]、“太傅曾孫太師之孫司農之子” [3]、“瑯邪郡圖書印”、“菊君暫有”、“漚道人鑒賞”[4]、“夫子迂哉”[5]、“懿榮”、“蓮生”等收藏印記,原為晚清著名學者大收藏家王懿榮[6]故物。
《丙辰春貼子詞草稿》(以下簡稱《草稿》),即嘉慶元年(1796年)進的春貼[7]。在9位作者的27首詩中,突出反映了乾隆帝禪讓和舉行千叟宴之盛典。《草稿》中王杰、董誥、彭元瑞、金士松、沈初、周興岱、玉保、吳省蘭、那彥成等9位作者,均為乾隆盛世和嘉慶初年深受恩寵的朝臣,其中王杰、董誥在嘉慶初期曾先后任內閣首輔。他們都是通過殿試取第的博學鴻儒,王杰因人品、詩翰具佳被欽點為狀元,沈初為榜眼,董誥為傳臚,三人均是功高望重的著名宰相。9位儒臣的27首詩章雖為頌圣之御覽詩,但刻琢凝煉,援引精密,且可征信史。如嘉慶元年舉行的“千叟宴”,《清史稿》沒有明確記載為哪一天,而在董誥、彭元瑞的詩里自注中,明確記載為“新正初四日千叟宴”,周興岱更有“四日重開仁壽筵”的詩句,此足可補史之闕
如。《草稿》正因為是草稿,古人均不同程度地進行了圈點和涂改,對于我們今天作詩、寫文章遣詞煉字,均有一定的借鑒作用。本文試從《草稿》詩作產生的背景作一些粗淺論證,并從書法藝術角度進行賞析。
2#
 樓主| 發表于 2007-8-3 22:02:24 | 只看該作者

大家知道,歷史上發展繁榮時期有“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進入清代康乾時期,尤其是乾隆帝在位期間,勤于政務,勵精圖治,開疆拓宇,使清王朝帝國進入了歷史上又一個鼎盛時期,史稱“康乾盛世”,乾隆帝歸政之時,那彥成的詩贊之“敬勤宵旰周花甲,才此駢喜受祉贏”,當并不為過。乾隆帝繼位之初曾表示在位60年當傳位嗣子,不能超過圣祖61年的限度,故在乾隆六十年的農歷九月三日,御勤政殿,召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入見,宣示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明年為嗣皇帝嘉慶元年。嘉慶元年的第一天舉行了內禪大典,乾隆帝在太和殿親自將御寶授予嘉慶帝,并接受眾臣朝賀。《草稿》中對授受盛典均有詩贊之,如金士松“禮成授寶帝傳心,景命三朝奉若欽”、彭元瑞“元辰鳳詔福全敷,四國梯航王會圖”等等。乾隆帝在位時對自己的武功很得意,嘗以“十全武功”自居,親自撰寫了《十全武功記》,并命人建造碑亭,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碑上,以昭示他的武功。所謂“十全”,是指兩平準葛爾,定回部,兩定大小金川,靖臺灣,降緬甸、安南,兩服廓爾喀,合計為十。還自號“十全老人”,并鐫刻了“十全老人之寶”。對此《草稿》中有詩贊日:“十全贏績畫云臺”(董浩)、“箕疇福備功全十”(金士松)、“功紀十全還羨衍”(吳省蘭)等。早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七旬壽誕之時,彭元瑞進《古稀之九頌》,他讀了十分滿意,譽之為“意新而遣辭雅”,為此作了一篇《古稀說》,賦詩并自注說三代以來的皇帝壽登70的僅6人,以梁武帝、宋高宗、元世祖為年壽最高,但梁武帝自貽傾覆,宋高宗忘恥偷安,元世祖雖能開創帝業,是個有為之君,但在位也只有35年,不曾有過五世同堂之盛。乾隆帝認為他能在位長久、年屆70是上天的厚愛,亙古未有,自稱“古稀天子”,御制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等玉璽。故《草稿》詩中稱贊“用敷五福遍寰瀛”(王杰)、“五福賡聯五福備:’(那彥成)。乾隆帝歸政前曾下諭:“朕于明年歸政后,凡有繕奏事件,俱書太上皇帝,其奏對稱太上皇”。可見乾隆帝退位并沒有歸政,“尊上為太上皇帝,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宮中時憲書用乾隆年號。”據《清朝野史大觀》卷一“高宗禪后歷書”記載:“高宗御極六十年,親以大寶授之仁宗,真千古稀有。每歲頒朔,二品以上大臣入乾清官,仍給乾隆六十一年至六十四年歷。紀文達公曾拜此賜,親標日月于黃綾面上,蓋紀恩也。藏之足備掌故。”嘉慶四年正月乾隆帝崩后,嘉慶帝才開始親政。由此可知,《草稿》題簽有“乾隆六十一年”字樣也就并不與歷史相矛盾了,因《草稿》出自內廷,此時內廷還在使用乾隆年號。
千叟宴為清朝宮廷大宴之一,創典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是年三月十八日為康熙帝60壽辰。康熙帝為一代有為明君,在位期間深受百姓愛戴。當時各省進京為康熙帝保祜祈福者不計其數,其中老人很多。為此康熙帝分別于三月二十五日和二十七日,召各省官員、士庶年齡在65歲以上者,賜宴于暢春園,皇子視食,宗室子弟執爵授飲,扶掖80歲以上老人到前,親視他們飲酒,還分別賞給90歲以上者40人、80歲以上者730人白金。有清一代共舉行了四次千叟宴,第二次為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月二十六日,第三次為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六日。最后一次為嘉慶元年正月四日,這次大宴,據《清史稿》卷88“大宴儀”記載:“與宴者三千五十六人,邀賞者五千人。上自榑槐,下逮袀袯以至蒙、回、番部、朝鮮、安南、暹羅、廓爾喀陪價,略其年甲,咸集丹墀,誠盛典也。”90歲以上老人還被召到乾隆帝御座前賜酒,敘述舊事。這次盛筵,在前一年的十月二十六日,乾隆帝就已確定了正月初吉舉行。《草稿》中的作者均提到了這次盛筵,如王杰“泰元增筴世升平,再錫耆筵頌兕觥”、玉保“九重疊啟崇年宴,千叟臚歡拜紫墀”等等。時年86歲的乾隆帝,作為有“翰林天子”稱號的老壽星太上皇,自然會詩興大發,吟詠出了這樣的詩章:“歸禪人應詞罷妍,新正肇慶合開筵。便因皇極初臨日,重舉乾清舊宴年。教孝敬忠惟一篤,日今日昨又旬延。敬天勤政仍勖子,敢謂從茲即歇肩?”故董誥有“五集詩成六集開”的詩句。此時皇極殿一派歌舞升平,誠如沈初詩中所言:“嘏詞叟宴韻絲桐,喜氣陽和鼓蕩中”。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由此可見封建社會的帝王亦如是。
3#
 樓主| 發表于 2007-8-3 22:03:38 | 只看該作者

從書法藝術角度而言,因為《草稿》涂抹自然,各家風貌不同,加之特殊的章法構成,猶如落英繽紛,燦若云霞,殊可嘆賞。歷史上著名的草稿有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明文稿》、《與郭仆射論座位貼》等。元人張晏跋顏真卿《祭侄明文稿》云:“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為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于此也。”明人盛時泰《蒼潤軒碑跋》稱《與郭仆射論座位貼》:“魯公草本無意于書而天真爛然,學者可知作字寫畫無意于佳而自佳者,乃誠為佳矣。”以上兩人的跋語道出了草稿這一書法藝術形式的奧妙就在于:“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書寫之時不計工拙,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坦白率真,未用心于書法。
    王杰(1725—1805年),字偉人,號葆淳,又號惺園、畏堂、畏掌等。陜西韓城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累遷東閣大學士,晉太子太傅。卒贈太子太師,謚文端。著作有《葆淳閣集》、《惺園易說》等。
    王杰為官以耿直清介、持守剛正著稱,身居高位,處處以國事為重,清正廉潔,竭誠事主。和珅張威福、排擠異己,王杰與《草稿》另一作者董誥搘拄其間,遇事多所糾正。據《清朝野史大觀》卷六《清人逸事》載:大學士和珅在軍機處時,一天手中拿一幅畫軸,顯得愛不釋手的樣子。王杰見了說:“貪‘墨’之風到了這種程度!”還有一次和珅捉住王杰的手仔細觀看并說:“狀元宰相的手果然不錯!”王杰說:“我的手只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什么好外?”旁邊的大臣聽了都為之一驚。王相國為官以“慎獨”著稱,管中窺豹,可見一斑。致仕時嘉慶帝特賜高宗御用玉鳩杖并御制詩兩章,以寵其行。其中有這樣的詩句:“直道一身立廊廟,清風兩袖返韓城”,可謂對其為官一生的真實寫照。以“貪墨”著稱的和珅,最終落得被抄沒家產、嗚呼哀哉的下場。其詩曰(圖1):

鴻儀傳大寶,上日溥恩綸。
溯自羲皇世,光華第一春。

重臨丙炳壽躔開,六十一番春信來。
年紀靈臺周復始,歡延韶景至京垓。

泰元增筴世升平,再錫耆筵頌兕觥。
彩旭曈昽皇極殿,用敷五福遍寰瀛。
作者時為東閣大學士,已72歲高齡。清吳修《昭代尺牘小傳》稱“杰工書”。 綜觀全篇,揮灑自如,信手寫來精彩紛呈,靈光四射,一股老辣之氣撲面而來。此手跡脫胎顏體,自成一格,精巧嫻熟的筆法和蕭灑秀美的結體無不給人美的享受。由于作詩而書,書法藝術本身的藝術性并不是作者的主觀創作意圖,因而所形成的趣味是自然流露出來的。此幅雖小,但確能感觸到筆墨之間郁郁芊芊的學問道德之氣。其書有多種風貌,《楹聯墨跡大觀》有其一幅“松窗翠繞凌云久,蘭畹香清得露多”行書對聯,不難看出其書風受王羲之影響亦頗多。
    董誥(1740~1818年),字雅倫,一字西京,號蔗林。浙江富陽人。董邦達之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累遷東閣大學士,晉太保。卒贈太傅,謚文恭。
    董誥工詩古文,書畫承家學。他的繪畫多有高宗、仁宗題詠,均收入《石渠寶笈》。先后充四庫館副總裁,接辦《四庫全書薈要》,輯《滿洲流源考》,監修《高宗仁皇帝實錄》等。高宗、仁宗對其眷注甚篤,盛德偉望,朝野欽仰。當時大學士的職位空缺了很久,乾隆帝認為資深的大臣中,劉墉遇事模棱,彭元瑞因處事不當正在受罰,紀昀讀書多而不明理,惟董誥奉職勤恪,超拜東閣大學士。嘉慶十四年(1809)是嘉慶帝50大壽,適逢董誥70歲生日,于是晉封董誥為太子太師。嘉慶帝還書寫了“贊樞錫慶”的匾額送給他,并作詩稱贊他:“久任樞廷政教宣,兩朝知遇一身肩。圣人早鑒才猷傅,碩彥今資輔弼賢。大衍歲逢古稀記,期頤瑞合入旬年。浙江二老同黃閣,壽算綿長福履延。”詩中充分表達了嘉慶帝對董誥才能的贊賞和長壽的愿望。董誥病歿,嘉慶帝親自奠祭,賜金制喪,并作詩表示追念之情。詩是這樣寫的:“世篤忠貞清節堅,先皇恩眷倍寅虔。騎箕仙苑九秋杪,染翰樞廷四十年。自有文章傳子侄,絕無貨幣置莊田。親臨邸第椒漿奠,哀挽藎臣考澤宣。”命令侍郎姚文田將詩傳至董家,而且要刻在墓碑上,以彰忠藎。其詩曰(圖2):

授寶鴻儀舉,堯辰萬紀環。
后庚稱壽斝, 先甲進春山。

倉箱千萬兆瓊田,上日人天送喜全。
未迨始和恩早普,丁銀五免漕三蠲。

壽星丙見聯奎曜,五集詩成六集開。
文德日新功益茂,十全贏績畫云臺。
作者時為戶部尚書,此作雖有圈點和接排符號,但一氣呵成,通篇未改一字,可見其文字功底之深厚。其書法字字挺拔精巧,用筆方圓兼容,十分講究,在正書的筆法中摻以行書筆意,點畫及轉折交待得清晰明朗,雖有褚書遺韻,但更多自家風貌。結字寬博,章法疏朗,清勁秀麗之中透出古厚之意。雖為小楷,但真正做到了如清人宋曹所說的“有大字體段”。整幅作品神完氣足,自首至尾一絲不茍,充分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和精湛的技法,不愧名父之子。因宮廷內翰題奏行文抬寫特有的形式,故而通篇章法錯落有致,使人耳目一新。
    彭元瑞(1731—1803年),字掌仍,一字輯五,號蕓楣。江西南昌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先后任禮部、兵部、吏部、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謚文勤。著作有《經進稿》、《知圣道齋跋尾》、《恩余堂稿》等。
彭元瑞以博雅敏贍,最于廷臣,與紀昀同有才人之目,凡有考試之事,編輯之役,兩人必在其間。且留意人才,汲引不遺余力,凡所稱揚,多為名臣。富藏書,精目錄之學,藏書之所日“知圣道齋”。《書目答問•國朝著述家姓名略》列其為史學家和校勘學家。元瑞以文學被知遇內廷,著錄皇家藏書及書畫彝鼎。先后充三通館、國史館、四庫館和實錄館的總裁或副總裁。領銜編寫了清內府昭仁殿的皇家藏書《天祿琳瑯書目》,此外還編寫了《秘殿珠林》、《石渠寶笈》、《西清古鑒》、《寧壽鑒古》諸書,和章獻頌,屢荷褒獎。乾隆帝六秩華誕,次《圣教序》為贊,受到乾隆帝嘉獎。乾隆帝作全韻詩,又重次周興嗣《千字文》為跋,受到乾隆帝手詔獎諭,稱其為“異想逸材”。其詩曰(圖3):

棣通聯歲德,卯日又辰時。
春在化工筆,仁含千萬枝。

申命太和廷授璽,亥書寧壽陛稱觥。
喜來更比春來早,雪兆豐年雨洗兵。

元辰鳳詔福全敷,四國梯航王會圖。
春雨杏開傳廣額,秋云稼熟早蠲租。
作者時為工部尚書,需要指出的是:“亥書寧壽陛稱觥”之句“亥書”下自注為“四日辛未”,應為“辛亥”,此是作者的大意疏忽。觀其墨跡,給人以厚重感覺,正筆中鋒入,逆起回收,方圓并用,提按分明。醇厚遒勁,主要是得益于顏真卿。結字寬平時有異趣,筆畫肥瘦長短變化適度,無絲毫刻意做作的斧痕。其結體在端嚴之中蘊含著拙樸之美,于整飭之內又有一種蒼稚之氣。因其天姿敏慧,文采過人,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故其書典雅可觀,頗具書卷氣。
金士松(1730—1800年),字亭立,號聽濤。江蘇吳江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進士,歷官編修、侍讀、廣東學政、左庶子、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少詹事、詹事、文淵閣直閣事、四庫全書總閱官、順天學政、內閣學士、禮部和吏部侍郎、武英殿總裁、都察院左都御史、禮部和兵部尚書等。謚文簡。著作有喬羽書巢詩集》。其詩曰(圖4):

周甲王正啟,璇宮寶箓新。
紀元堯舜合,四海一家親。

禮成授寶帝傳心,景命三朝奉若欽。
更慶叟筵廣殿啟,恩膏醲浹海同深。

箕疇福備功全十,免漕蠲租德意覃。
指日皇威蠻徼靖,春風送喜自天南。
    作者時為左都御史,其書法結體疏通,氣度閑適,隨手賦形,隨機而出。觀其用筆,輕松綿連自如,以中鋒為主,時以側鋒取妍,在并非經心用意的揮灑之間,透露出一種瀟灑氣韻。通篇氣勢靈動飄逸,自然暢達,充盈書卷氣息,使觀者在賞心悅目之中享受到一種天然魅力之美。
沈初(1735—1799年),字景初,號云椒。浙江平湖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官至戶部尚書、軍機大臣。謚文恪。著作有《蘭韻堂集》。沈初少有異稟,讀書目數行下,同郡錢陳群稱其為異才。以文學受知朝廷,先后充四庫館、三通館、實錄館副總裁,校勘太學《石經》,續編《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等。著作有《西清筆記》行世。其詩曰(圖5)

圣與天心合,春偕盛典新。
尊親全福壽,歡洽萬方人。

加恩命令宣重巽,行健精神驗體乾。
鳳紀支干今又啟,循環花甲記年年。

嘏詞叟宴韻絲桐,喜氣陽和鼓蕩中。
試看上林春色早,玉階花影舞千風。
    作者時為吏部左待郎,其書法多取欹側之勢,左抑右揚,內斂外拓,真行雜廁。欹正、輕重安排得法,姿態橫生,極富靈動跳躍的動勢。筆力瘦勁,形體剛毅,筆畫纖細而變化細微,駐筆及轉折力量加大,與細挺的其它筆畫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別具一番風韻。用筆以中鋒為主,可窺視其上承晉唐書法,蘊藉清雅的風氣和唐人寫經體書法的遺韻。
    周興岱(?~1809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官至左都御史。其詩曰(圖6):

鳳紀初周甲,鴻春肇建寅。
萬年開景運,一氣轉洪鈞。

仙毫滴露寫芳梅,玉蕊瓊葩次第開。
天上陽和花信早,年前五日已春來。

四日重開仁壽筵,初臨皇極仰中天。
服膺詩教惟忠孝,疊韻非夸春藻妍。
    作者時為禮部右侍郎,其書法長方取勢,以行書入楷,用筆清勁,結體嚴整端秀。信筆揮灑,不拘點畫,對用筆、結字、章法都無多考慮,是心無芥蒂任率所成的自然之作。但每一點畫的起落、提按、頓挫都極為果敢。每字中宮收得比較緊,邊緣呈開放之勢,或許是因為胎息《玄秘塔碑》的用功。通篇一氣呵成,但文人氣勢較重,不足是未脫盡“館閣體”的束縛。
玉保(約1759—1798年),姓棟鄂氏,字閬峰,一字德符。滿洲正黃旗人。先氏姓覺羅,稱為趙宗之裔,后改今氏。乾隆四十六年(1781)進士,官至吏部左侍郎。著作有《蘿月軒稿》。其詩曰(圖7):

軒紀周花甲,欣逢臘月春。
授時欽合撰,德晷應良辰。

六律回環添甲子,一庭授受邁勛華。
銀幡彩勝交元會,天貺駢臻慶帝家。

歲肇青陽調鳳琯,祥開南極溥鴻禧。
九重疊啟崇年宴,千叟臚歡拜紫墀。
    史稱玉保有才名。此作時年38歲,任兵部左侍郎。觀其手跡,作者隨著詩思的流淌,率意寫來,一任自然,筆飽墨沉,看似略不經意,卻能點畫精當,擒縱得體。結字任筆為形,方圓兼使,運筆迅邁,圓轉之間常使方折,輕重分明,揖讓合度。字字險側,而通篇平和,形成了寬松舒展、自然率真的格調。雖無意求工,一種渾樸之氣溢于楮墨間,而成自家風貌,可謂詩翰珠聯璧合。文翰皆與其兄鐵保相迫,亦如其排行,可稱伯仲,惜剛甫40而英年早
逝。
吳省蘭(生卒不詳),字泉之,號稷堂。南匯人(今屬上海市)。乾隆四十五年(1780)進士,官至工部左侍郎,降補侍講,升侍讀學士。自少博聞強記,與其兄省欽齊名。著作有《藝海珠塵》行世。其詩曰(圖8):

壽征重見丙,福紀五周辰。
豐茂開韶祚,占豐九有春。

月正元日日重光,風報時和雪報穰
茂豫桐生資出震,舒舒疊疊共春長。

無邊闿澤同孚惠,滋至鴻禧積健行。
功紀十全還羨衍,羽階又遞凱歌聲。
    此幅詩稿,用筆勁挺,結構頗類唐人,受顏真卿《多寶塔碑》影響較多。初看隨意,卻內涵修養法度,帶有典型的文人特征。整篇涂改三分之一,有圈點、有勾畫。從涂改上看,改工楷而行書,似和全篇不甚協調,卻正是作者意在詩而不在書的情調,從而使全篇呈現出自然隨意的致趣。
那彥成(1764—1833年),姓章佳氏,字韶九,一字東甫,號繹堂。滿洲正白旗人。大學士阿桂孫。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二入內閣,三起三落。先后任軍機大臣、陜甘總督、直隸總督,加太子太保。謚文毅。  其詩曰(圖9):

韶律炳明丙,光華美振辰。
貞元開泰運,萬有樂同春。

悉新令日亥書宜,皇極承歡宴耄耆。
十稔重來應記取,弧南長指壽星期。

五福賡聯五福備,十全春畀十全成。
敬勤宵旰周花甲,才此駢禧受祉贏。
    史稱那彥成“工文翰”。清張祥河《關隴輿中偶憶編》日:“那繹堂制軍跋董臨顏書,謂大家一落筆圓,通幅皆圓,一落筆方,到底皆方。此從得力,后論書尤見真實。”觀其手跡,系硬毫所為,用筆輕松隨意,剛中有柔,每字均以方筆落墨,一如其論書款跋“一落筆方,到底皆方”。此作是即興而成的詩稿,興致所至,一氣呵成,不露雕痕琢跡,甚得自然真趣。書家在運腕行筆時,毫無顧忌地多用露鋒和側鋒,不僅沒有輕薄之感,反而使書意、詩情渾然一體,飽綻翰墨之中。
4#
 樓主| 發表于 2007-8-3 22:04:02 | 只看該作者
注釋:
[1]趙秉沖(?~1814年),字謙士,號冰禪、研懷,趙文哲之子。博雅嗜古,工篆隸,能摹印,尤好金石之學。其書畫為乾隆帝所欣賞,適懋勤殿缺人,以諸生掛朝珠入直,旋欽賜單人,官至戶部左侍郎。乾隆帝御用“古稀天子寶”、“八臻耄念”等玉印皆出自其手。
[2] [3]“二世三公祖孫父子兄弟伯侄翰林”、“太傅曾孫太師之孫司農之子”兩方印章主人,當為潘世恩曾孫。有清一代,蘇州潘氏門第顯赫,世代書香,其中最有名的是狀元宰相、四朝元老潘世恩(榮銜太傅)。其三子曾綬,官至內閣侍讀(亦稱太師);曾綬子祖蔭官至工部尚書,曾任戶部尚書(亦稱司農);祖蔭子(或繼子)名號不詳,兩方收藏印即為祖蔭之子(或繼子)印章。李鴻章譽潘家為“祖孫、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可謂天下無雙。
    [4] [5]“漚道人鑒賞”、“夫子迂哉”兩方印章主人當為范金鏞。范金鏞(生卒不詳),字漚舫,號漚道人。廬陵人。進士,官云南知縣。工花鳥仕女,著作有《漚舫詩鈔》、《漚道人題畫詩》。
    [6]王懿榮(1845—1900),字正儒,又字蓮生、廉生。山東福山人。光緒六年進士(1880),官至國子監祭酒。謚文敏。金石學家,精文字考據,亦工書。為最早發現、收藏并研究甲骨文的學者。翁同龢、潘祖蔭并稱其博學。
    [7]春貼子詞,又稱“春貼”、“春貼子”、“春端貼”、“春端貼子”等。宋制,翰林書春詞,以立春之日粘貼于宮庭閣中門壁。文字以工麗為尚,體近宮詞,多用五、七言絕句,大都粉飾太平,或寓規諫之意。如元佑二年蘇軾寫的春貼,在進皇帝閣中“圣主憂民未解顏”之句就有譎諫之意;進皇太后閣中“欲知慈儉德,書史樂青春”、“宮中侍女減珠翠,雪里貧民得袴襦”等詩句,規飭要讀書、克已。清代進春貼,每年立春之前,清官內例由南書房翰林擬寫出春貼,若在年內立春,需在臘月二十日之后呈上。懋勤殿首領太監負責呈給皇帝閱覽后,陳設于乾清官西暖閣溫室書案上,屆時換下舊春貼,貯藏于懋勤殿。清中期后多用乾隆帝詩句為春貼。
5#
 樓主| 發表于 2007-8-3 22:09:33 | 只看該作者
請問斑竹怎樣上傳圖片?
6#
 樓主| 發表于 2007-8-3 22:14:20 | 只看該作者
1111111111111111

1.jpg (162.93 KB, 下載次數: 134)

1.jpg
7#
 樓主| 發表于 2007-8-3 22:15:30 | 只看該作者
王杰111111111111111

2006111110123050657.jpg (114.99 KB, 下載次數: 160)

2006111110123050657.jpg
8#
 樓主| 發表于 2007-8-3 22:16:54 | 只看該作者
董誥111111

2.jpg (115.66 KB, 下載次數: 159)

2.jpg
9#
 樓主| 發表于 2007-8-3 22:17:58 | 只看該作者
彭元瑞(1731—1803年)

3.jpg (118.6 KB, 下載次數: 155)

3.jpg
10#
 樓主| 發表于 2007-8-3 22:19:09 | 只看該作者
金士松(1730—1800年)

4.jpg (125.94 KB, 下載次數: 148)

4.jpg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5 11:04 , Processed in 0.40961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