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83
`
舒春光:情系邊塞鑄畫魂
`
一
`
舒春光1941年生于甘肅省康樂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村后緊靠古代絲綢之路。這里靠近甘南藏族自治州,他的父親曾在密宗寺院中做過十年喇嘛。虔誠的佛教徒家庭對舒春光影響很大,他的許多作品中彌漫著神秘的宗教色彩。十多歲時他就失去了父母,從小就飽嘗人間艱辛。憑著勤奮和堅毅,他考上了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大學期間,受到呂斯百、常書鴻等名師教誨,為自己繪畫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大學期間,他十分喜歡古代詩人岑參、王之渙、高適等的“邊塞詩”;1961年他到河西走廊校辦農場參加勞動,雖然生活艱苦,吃不飽肚子,但他依然堅持寫生創作。看到夕陽下,駝隊在戈壁中緩緩而行,備受震撼。他想,古代有凄美絕倫的“邊塞詩”,我們能不能開辟“邊塞畫”呢?石魯能畫黃土高原,自己也可以畫大漠戈壁。從此開始研究探索西部邊塞山水畫的創作技法。1963年,大學畢業,舒春光主動要求分配到新疆工作。當時新疆糧食較為充足,政治環境也很寬松,他如魚得水,全身心投入藝術創作中去。
`
他深深愛上了這片廣袤神奇的土地,足跡踏遍天山南北,大漠內外,多次走進昆侖山、阿爾泰山,飲馬伊犁,尋夢樓蘭……吸吮大自然的藝術汁液,孜孜不倦地探尋中國畫的新天地。開闊了他的視野,給了他藝術靈感。1994年,舒春光作為“高級人才”被引進北京,但每年仍然都要回新疆寫生,補充藝術營養。
`
新題材、新技法、新材料……匯成了新思路,舒氏“邊塞畫”的探索取得了極大突破,被奉為西部邊陲“大漠山水畫”的創始人。臺灣繪畫大師劉國松評價說:“中國畫創新的一個難題是如何將新舊技法結合為一體,而不互相排斥。舒春光將這一問題解決的很好,把地域特色、時代精神和個人感受等要素在作品中處理的很和諧,值得稱道。”并盛贊他“一筆獨霸北山河”。
`
二
`
舒春光的山水畫按技法可分為三類。一類是以水拓法為主構成的山水畫,如《草莽之雄》、《鳳城探幽》等;二是水拓法與傳統筆墨結合的山水畫,如《新月初上》、《瀚海晨霧》等;三類是沒骨山水畫,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樓蘭勝境》、《雅丹攬勝》等。
`
有人稱稱舒春光的畫為“非文人筆墨”,實際上只適用于舒春光的第一類繪畫。這類畫的個人程式是以水拓的抽象效果經過巧妙利用和設計,轉化為可感的具象藝術景象。其技法確實與筆墨技巧難度很高的文人筆墨有天壤之別。然而,由于舒春光一直是搞中國畫的,其融入骨髓的中國畫意識與修養,使其所表現的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西北地區特有的地質地貌及風光情調。舒春光表現西域山水所用技法,是師西域造化,是在水拓效果激發下悟出來的,并經過長久探索而擺弄熟的水拓肌理技法。
`
舒春光這類不以書法用筆創作的繪畫,可謂是一種全新的藝術語匯。新的藝術語匯不見得一開始便完美無缺,藝術美在于整體的和諧與完美的統一。這類作品,有的雖有缺欠,但有的則完美和諧。藝術家一生如能貢獻數幅完美之作,便當屬于成功者。
`
第二類作品,是水拓法與傳統筆墨技法相結合所作的山水畫。以《雪山圖》為例,其山石質地紋理是用拓印法代替筆繪皴法,山體主紋、山間樹叢則以傳統書法用筆繪之,二者結合得天衣無縫,巧妙地表現出隨山體、山勢而呈現的或薄雪覆蓋或積雪皚皚的疊嶂山巒,呈現出山溪靜淌、天空昏暗、大雪欲再來之氣象與景況。《新月初上》使用了相同技法,其夜空、近山紋理的水拓法與新疆天山杉樹的書法用筆,結合得自然完美,當屬優秀之作。此類畫,舒春光的貢獻可謂是發展了傳統的筆墨,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
`
第三類沒骨畫,用以表現西北特有的地貌與風情,可謂一絕。畫家將其對雅丹地貌的感受與深刻理解,用沒骨筆墨進行表現屬畫壇僅見,其給人以全新的審美享受。《塞國駝鄉》、《樓蘭勝境》、《絲路駝鈴》等作品,不僅題材新,且手法新。這類畫雖然沒有骨法勾勒的輪廓線,卻是骨法用筆,有骨法精神。畫家根據地質結構特點,以墨與色的有機結合,大筆潑墨,追求大色塊對比構成的藝術效果,整體感極強。傳統筆墨的中國畫,雖然局部極見功力,墨色層次豐富,筆墨韻味無窮,但整體大效果缺乏視覺沖擊力,這是普遍存在的缺憾。然而,舒春光的沒骨山水及其整體感,較之可稱其是創新之所在,優點之所在。經過探索,舒春光畫人物和動物時,也成功沿用了沒骨畫法,極具感染力,如《高原之行》等。沒骨畫是他近年來用功最多的一類作品,也成了其“邊塞畫”的標簽。
`
三
`
藝術的探索注定是寂寞的,甚至伴隨著痛苦和誤解,尤其是中國畫的革新。千年的文化積淀,形成了中國畫的傳統筆墨審美定勢。雖然人人高舉“創新”大旗,但對真正的創新者,卻又要以傳統筆墨為標準進行衡量,成為中國畫壇一個怪現象。作為革命者,舒春光同樣未能幸免。加上為人低調,不屑炒作,多年來他在國內畫壇幾乎沉寂。著名收藏家、京豐美術館館長鄔國印先生為其抱打不平:“舒春光被嚴重低估了”。
`
金子終究要發光的,真正的藝術不會被埋沒的。舒春光在西方就受到了極大的追捧:1988年,他在美國紐約舉辦個展,開展一個半小時,近40件作品被搶購一空,觀眾意猶未盡不愿離去,兩次關燈后人們才離開;1991年,他的數十幅畫作在日本東京售罄,總價達兩千多萬元人民幣;2004年在荷蘭舉辦個展,并在阿姆斯特丹等市巡回展出,反響強烈……在國內也受到了很高禮遇:他的兩幅作品入選了全國中學美術課本教材,多幅精品被黨和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饋贈外賓……
`
當然,對舒春光來說,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他為藝術而生,也為藝術探索而快樂著,雖然那一張張宣紙上浸透著艱辛。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他不后悔,也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
`
晨報記者 楊現富/文
佟一博/攝
`
藝術簡歷
舒春光,1941年生于甘肅省康樂縣,1963年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美術系。現為首都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在新疆工作三十年,是邊塞大漠山水畫的開拓者。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并應邀赴美、加、日、韓、意、荷等國和中國香港、臺灣地區舉辦個展、講學。作品參加巴黎沙龍展和圣保羅雙年展,榮獲1991年度世界和平文化大獎和1999年聯合國非政府組織國際文化學術獎,多幅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并被黨和國家領導人作為國禮饋贈外國元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