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樓主 |
發表于 2005-1-14 18:25:27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英倫行十:大英圖書館-吳芳思(FRANES WOOD)博士訪淡
吳芳思博士相關資料
記念俄國杰出的西夏學者—克平
--------------------------------------------------------------------------------
寧夏新聞網 [ 2004-4-30 10:20:59 ]
(英)吳芳思(Dr.Frances Wood)著 (中)胡若飛譯
克平于2002年12月13日去世,至今仍不能撫平縈繞在我心頭的哀思。在過去的幾年里,她曾在大英圖書館查閱斯坦因所獲黑水城西夏文獻,盡其所能地做了一些工作。
克平的英語表達流暢,她不僅是國際上著名的西夏學家,卓有成就的漢學家,優秀的語言學家,而且也是獨具人格魅力的女界精英。她的去世既是學術界的損失,對于許多她的朋友和仰慕者來說也是如此。
我第一次見到克平是在12年前,那時她剛剛結束荷蘭萊頓漢學中心的學術訪問趁便來到倫敦位于奧比特豪斯(Orbit House)大英圖書館東方和印度事物部所屬的臨時圖書館,查閱移藏此處的斯坦因文庫。
格林斯塔德(Eric&Grinstead)在任大英圖書館中國部助理部長期間曾略微整理過英藏斯坦因西夏文庫,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大英博物館”(季刊)發表了兩篇短文。因此我極有興趣接觸西夏學方面的專家,克平的熱情和優雅的舉止使我略出意外,我們一起在外用餐,席間我第一次得知了一些她不平凡的經歷。我們在談到了克平從小長大的地方---天津,我想講幾句中文,可是發現克平帶有華北口音的中文說得好極了。
她的經歷,我聽起來很有趣而且頗感振奮,但我想肯定也是不容易的??似降母改冈诿駠鴷r代是舊俄難民,后被遣返至蘇聯的東部地區。克平的伯父為北京東正教堂最后一任主教,她對此很以為榮。她的伯父妥善保管教堂,直到把鑰匙交給了有關當局。她的伯父并不因為表現的很誠實而受到公正的待遇。一念及此,克平頻有嘖言。然而她并非反復咀嚼過去的不幸。后來,她有機會愉快地重訪了天津,見到住過的老屋,一位鄰居老大媽甚至認出了她,還能記起她的名字。
克平極為推崇中國的元朝,這使我們足感新奇。在我們討論時,每當我忽略元朝相互關聯的起因、結局等問題時,她總是提醒我:“芳思,沒有這樣巧合的事?!?br />
她由于西夏文的解讀工作,具備了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在她的專著里長于對照引用夏漢譯文,但又不忽略西夏文本身的特殊性。
通過近年來研究西夏詩文和繪畫,她的有關西夏人思想的闡述影響廣泛??似皆诜枌W方面研趣很深,經常與密友相互交流??似降娜ナ溃瑢λ拿苡汛驌粲戎?。
克平身材頎長而顯優雅,衣裝漂亮而得體,一頭好發梳飾整齊,風格明快,她對所喜歡的人很為寬容。她提醒我關于不存在的“巧合”的學術問題至少數百遍,極具耐心,我也只好姑妄聽之了。當我把克平去世的消息告訴仰慕她的考林吉耐里,考林溫馨地回憶起克平生前稱呼他的方式,“小伙子”,對于她所喜愛的人來說,克平是一個非常好的朋友。
在家里,她也是辛勤養育兩個兒子的母親。
西夏滅國后,元人稱西夏為彌藥,因此克平在英圖書館工作時,喜歡稱西夏文書為彌藥文書。她再也不能來這里繼續從事彌藥文書的檢理了,令人可惜。在我們的手邊還保存著她尚未完成的、用來試圖西夏文編目的一堆小條子,這項工作她未能親視其終,使人扼腕。
作為這項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中亞藝術界收編了她的幾篇文章,匯為專冊,擬在“國際敦煌項目通訊”上近期發表,克平的兒子鮑里斯在彼得堡也在同時編輯她母親的文集。
注1:本文著者吳芳思博士(Dr.Frances Wood),長期任英國大英圖書館中國部部長。譯者在英學術訪問時曾得到她的友好幫助。十年光陰,悠忽而過;海天遙闊,猶自感念如新。
注2:1989年上半年,前蘇聯著名西夏學者克平來中國學術訪問,譯者曾在中央民族學院師從克平教授短期研習西夏語形態學的核心理論。
注3:格林斯塔德(Eric&Grinstead)為丹麥籍的著名西夏學者,于西夏文草書釋讀造詣較高,曾長期在大英博物館東方部工作,退休返回丹麥。譯者訪英時他曾熱情招邀赴哥本哈根,并承贈其收山巨作,全套采例豐富的“西夏文字典”電子文稿百余萬字,并殷勤矚我續貂。其關愛培誨之誼,猶自感悚于中。
【稿源】: 寧夏新聞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