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24528|回復: 113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正成)英倫行九:牛津大學蘇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5-1-13 20:55: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個貼子最后由書法在線在 2006/01/15 00:30am 第 1 次編輯]


  
        
        (劉正成)英倫行九:牛津大學蘇立文(Donovan Michael Sullivan)教授


    元月十日,禮拜一,我們按王嘉楠先生的約定,驅車赴牛津大學拜訪蘇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王嘉楠、蔡小麗畫家夫婦一輛車,我和劉之皓一輛車,分頭行進,約定中午12:30到,因為蘇立文教授要作東午餐。誰知半道上下起了瓢潑大雨,致使王先生伉儷晚到,當我們在牛津大學博物館聚齊后趕往蘇立文敦授家時,起碼遲到了半小時。我們自己為自已遲到解嘲:蘇立文教授今年己八十八歲高齡,是王嘉楠先生憑籍與之有很高的信任關系,又用“寫中國書法歷史的人”與“寫中國美術歷史的人”會見“具有歷史意義”的說法來夸大其詞,老教授是不會輕易接見來訪者的,更何況請我們吃飯。
    我們到了摟下,摟門早已好我們而開,上到二樓,門楣上有傅申先生題寫的“又一居”匾。蘇立文先生打開門,我連忙指著門匾說傅申先生是我的朋友,想以此套點近乎而不致使老人埋怨。誰知,老人鶴發童顏,笑逐言開一邊為我們掛冬衣,一邊就講述墻上張大千、黃賓虹贈他的畫的逸事,就象老朋友一樣聊起家常,讓我頓解拘束之感。要知道,蘇立文夫教授可是整個西方首屈一指的中國美術評論權威,誰的畫名為其掛齒,誰將最有可能為西方美術界所青睞。老先生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末即為支援中國抗日戰爭來到中國四川,從那時便即與聚于大后方的中國美術界巨擘們如徐悲鴻、張大千、黃賓虹、傅抱石等過從甚密,結為知己。他所寫的《中國百年畫壇與畫家》巨著,絕非一般書齋中的謄文公之作,而是一部具有真實、真感、真知的信史。
    我確實是抱著“朝圣”般的心態去謁見這位能溝通中西方藝術歷史的智者的。去英國前,只是為了探親,而非為了學術,所以未對這個“朝圣之派”作任何交流準備。我只贈送了一盒白茶一盒鐵觀音,另外帶了一本《岷峨行》小冊子向老人作簡要的自薦。老人對我的書法作品很感興趣,他看得很仔細,還一邊用較為生硬的漢語與我攀談。他從杜甫寫成都的詩談到了成都,當得知我就是成都人后,他立即告訴我,他是在成都認識他的夫人吳環的。然后,他給我看了許多他與夫人年輕時的照片。吳環夫人是廈門鼓浪嶼人,風姿綽約,氣質非凡,這些陳舊發黃的照片記錄著他們的愛情與人生。他問我知道成都的望江樓嗎?我說我就在望江樓、九眼橋邊長大的!他問我九眼橋還在不在,因為“橋似彎弓”的九眼橋確實可以和當年《清明上河圖》中的汴京大橋的繁華古意相比較。他見我對故鄉的熟稔,他更追問我知不知道三官塘,我說知道呀,就在望江摟的斜對門嘛!他臉上立即綻開一個調皮的笑容,告訴我當年他正在追求愛人---吳環夫人就往在三官塘!老人告訴我,他當時是國際紅十字會的志愿人員,工作和往宿在華西壩的華西協合醫學院,他每次都是步行或騎車經過九眼橋去三官塘約會夫人的!我留意到老人洋溢在眉宇間的愛情追憶中的喜悅。剛進門時,王先生就告訴我吳環夫人去年剛去世,這時我才感覺到這對異國夫妻的半個多世記的愛情之旅在這住藝術史學者身心中的巨大生命力量。這時,我才發現墻上掛著許多名家的吳環夫人肖象與署名贈書畫,充滿了藝術家們對這一段愛情佳話說的贊賞。
    蘇立文先生家中可謂滿壁云煙,盡是近代、當代名公佳作,當我們去午餐后,雖然他4點鐘要去就醫,他為了滿足我們的愿望又返回家中經我們看他珍藏的佳作。行前,我給劉之皓交待了兼職攝影之事,他的認真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略可記錄的照片,以記其盛。王嘉楠先生特意囑咐我們注意有一條小手卷,足可紀錄蘇立文先生與近代藝術家們的交誼。這張小手卷也給攝下來了,饒有興味。老人告訴我,佳士德拍賣行一再找他將這些書畫拿出來,他都拒絕了。他早已經將這些書畫捐給了牛津大學博物館,博物館還專門為之建立了一個以他們夫婦命名的畫廊(注意此非中國畫店)。這一天,聞名于世的牛津博物館閉館,但蘇立文教授還是在午飯后用短較時間落我們去瀏覽了蘇立文畫廊,那里正在為北京己故書畫家溥松窗先生的遣作展。能以其名在牛津博物館建立畫廊,可以想見蘇立夫教授在這世界學府中的崇高地位。
    臨行前,老人贈給我那本厚厚的巨著《中國百年畫壇與畫家》,還在扇頁題了幾行字:“請劉正成先生指教,愿以此能帶結你對故鄉的認憶!”當我們依依惜別蘇立文教援時,我們開車拍下了許多牛津的經典般的風景照,我在想,這巍巍學府牛津大學并非如我預先設想的冰涼歷史,這一大片土地上并非陳到著幾百年歷史的建筑古跡,這些歷史建筑中工作著的學者,是活生生的、充滿情感和生命賞活力的人。這世界第一學府之所以為第一,是因為有蘇立文教這樣不倦工作著的人,及其他們開闊的歷史視野與杰出的歷史貢獻。我與蘇立文先生約定,今年他的中國之行中,我一定安排他去一次成都,陪他去華西壩、九眼橋和三官塘,去追蹤他的舊時足跡。

Biography
Michael Sullivan. Born 1916, educated at Rugby School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where he read architecture. He spent the years 1940–46 in China, work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Red Cross, and latterly teaching and doing museum work in Chengdu, where he married Wu Baohuan (Khoan), a biologist who gave up her career to work with him. After receiving a Ph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1952) and a post-doctoral Bollingen Fellowship, he taught in th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t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before settling in Oxford as a Fellow by Special Election at St. Catherine’s College. His books on Oriental Art include The Birth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China (1962); Symbols of Eternity (1979);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rev. ed. 1989);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1996) and The Arts of China (fourth ed. 1999).
蘇立文生平
    蘇立文生于1916年,就讀Rugby學校后于劍橋大學攻讀建筑專業。
    1940-1946之間他在中國為國際-中國紅十字會工作,之后于成都教課并從事博物館工作,同時與吳寶環女士喜結連理,吳女士本是—位杰出的生物學家,為了蘇先生的事業放棄自己的工作,與蘇先生共同工作、生活一生。
    蘇先生在1952年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和博士后Bollingen研究員。蘇先生曾任教于新加坡大學,亞非洲研究學院和斯坦福大學,隨后定居于牛津,成為牛津大學圣凱瑟琳學院的成員。
    蘇先生所著的主要東方藝術專著有:
      1962  中國山水畫的誕生
      1979  永恒的符號
      1989  中西方藝術的融合
      1996  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和畫家
      1999  中國美術 第四版
    在《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和畫家》中點評到的當代四川畫家有:
程叢林  何多苓   李華生   李少言   羅中立   牛  文   吳  凡   徐  匡    葉毓山   周春芽等

后記

    回到北京后,我向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幾位同事提議請蘇立文教授來講課,立即得到響應。我馬上通過劉月把這個講課邀請告訴了蘇立文教授,蘇立文教授非常高興地接受了這個邀請,還把劉月和劉之皓夫婦請到牛津的家里商討赴中國的細節。他說他很喜歡劉月和劉之皓這對年輕人,這實際上顯現了他對此次中國之行的看重。他給兩個年輕人介紹家里的書畫收藏,還邀請他們在牛津的那家曾招待過我們的中餐館就餐,席間,他似乎無意地問劉月:你父親給你提過這次要陪我去四川成都的事?劉月也知道這事,馬上很肯定地告訴老人已經做好了安排,老人很高興地點點頭。
    誰知,北京大學這邊出現的一個波折,差點讓此行告吹。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的負責人問我,一個88歲的老人還能旅行到中國來嗎?他還能在講臺上講課嗎?我連忙解釋說:能!我在英國親眼目睹過蘇立文健康的體魄。我還跟他們說,蘇立文現在還能自己開車哩——雖然我是聽說并未親眼看見,但我相信。研究所領導仍顧慮重重,委婉告訴我最好取消這次邀請。照常規來說,校方的顧慮也不無道理。在中國,年近90歲的教授還有幾個能給學生講課,何況還是出國!研究所甚至還背著我給蘇立文教授發了一封信,聲明校方不能給這趟講課之行擔負旅費。按理說,用這樣的口氣給世界著名的美術學權威教授講話,擺明了就是不讓蘇立文教授來北大。這件事情讓我十分生氣,我當即給書法研究所領導寫了辭職信,辭去分配給我的對外聯絡工作。出乎我意料的是,蘇立文先生通過劉月轉達他的意見:他的身體沒問題,去北京的旅費(包括隨行助手的)均由他個人承擔!蘇立文教授的執著,終于成就了這一趟對當代書法藝術來說意義重大的歷史之旅。
在北京大學講完課以后,我如約陪同他去了成都。隨后,應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院士的邀請,蘇立文去合肥講學,然后繞道香港回國。這當中,尤其成都之行,我深深感觸到這位英國人對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執著之情。
到成都那天,天色已晚,但他仍然在我們下榻的錦江賓館的陽臺上,隔河眺望記憶中的華西壩。第二天一早,我們就陪他去了華西壩——當年的華西協和醫科大學,今天的四川大學醫學院。抗日戰爭爆發后,蘇立文先生作為國際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來到四川,輾轉于成都、重慶和貴陽之間,其中在成都工作時間最久。直到1946年初離開中國,他在四川呆了八年。四川大學醫學院兩位老教授當“導游”,我們竟然找到了六十多年前他在這里工作時的辦公室!當年,他在這個學校圖書館辦公,做文物方面的工作,并參加了王建墓的首期發掘工作。他很高興地在那里留影紀念。但他住的宿舍沒有找到,宿舍的舊址一帶已蓋了高樓——令老華西的教授很不滿意的高樓!華西壩也是我兒時常去的地方,那是一個美麗的校園,我尤其喜歡那些將近百年的校舍,既有西洋建筑的功能,又古香古色,有中國味。蘇立文教授在鐘樓和池塘邊漫步徜徉,回味自己青年時代的蹤跡。
    時間有限,我們催他上車去三官塘。三官塘當然是在他記憶中的錦江邊,我們盡量沿著他當年幾乎每天騎著腳踏車從華西壩去三官塘約會的路徑,但眼前的愛人故地使他有些悵然。他久久端詳著三官塘路口那些殘留的灰瓦屋頂,話不多,似在追蹤那些甜蜜而逝去的歲月。蘇立文教授很坦率地說,是他的夫人吳環改變了他的一生,是一種最深切的愛使他的一生和中國文化緊緊相連。我們今天講中西文化交流,其實,沒有人的深切交流與理解,文化是難以真正交流起來的。
這次中國之行,蘇立文教授除了給我攜來了我要的資料,還專門送給我幾幀當時我頗感興趣的他和夫人與張大千先生的合影。從上世紀三十年代算起,他與中國幾代畫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是從活生生的人去感受歷史,描述歷史的。這樣的歷史是一部信史,而絕對不是學究們索然乏味的文件匯編。吳環夫人對他太重要了,他不僅因之成了一個使用筷子吃中餐的洋人,而且數中國名物如家珍的藝術史學者。這一點感受,因我發現了他的一個秘密而加深。
    那天中午,我們在三官塘錦江對岸的望江公園小餐廳午餐,目的是讓這位老人從遠處再看看三官塘。成都的記者們跟我們一起在竹林露天壩子用餐,同時不斷追問挖掘著這位老人的成都記憶。在回到賓館送蘇立文教授午休時,因位聊一件事,我—直跟著他回到房間,赫然看見他房間桌上擺放著吳環夫人的玉照。他看到我在看那張照片,對我會意地笑了笑,我無言而盡知他心底的溫情,我為這種歷久彌堅的愛情而驚嘆不已!我自許挖到了蘇立文教授的中國文化的情結和精神。
    蘇立文教授的成都之行是轟動的,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的成都戀情、他參與發掘王建墓的舊事,都上了成都各報的頭條。一個中國人和一個英國人的傳奇戀情與藝術的故事,竟成了成都人的娛樂與文化時尚——這可以從我收錄的—則新聞見其一斑!
    在成都的兩天多短暫逗留中,還盡可能地與蓉城藝術家相會。他想見見老朋友李華生,李華生不在成都。他還想見見何多苓、周春芽,周春芽參加了聚會。還見了美來評論家林木。他對劉正興的山水畫發生了興趣,劉正興將一件他很贊賞的山水中堂相贈。為了認錄劉正興的情況,還對劉正興做了—個簡要的訪談,讓我看見了一個藝術史學者的嚴謹。
    我們從成都返回北京后,蘇立文先生又先后參加了國際美術博覽會和應邀訪問故宮博物院,還專程去了一趟花架地791工廠的藝術家村,去親身感受那里的藝術生態。還會見了王佳楠夫婦與好幾位首都著名油畫家故友。然后才有安徽中國科技大學之行。我追隨了蘇立文先生大部份行程,我不僅佩服他年近九十仍十分強健的體魄,更欽佩他作為一個世紀學者的不倦的求知欲望與精辟的藝術洞察力。我無法讀懂他贈予我的那本《百年中國畫壇與畫家》,但我翻過幾遍后,我已感受員到它對記錄中國百年藝術史的份量。。
乙酉仲秋石榴紅時
附:蘇立文先生訪問劉正興人生經歷和藝術創作的記錄
時    間:2005年5月1日晚八點三十分
地    點:錦江賓館一樓大廳
訪 問 人:蘇立文教授
被訪問人:劉正興主席
翻    譯:姚進壯
記    錄:李骉
蘇立文:請問劉主席生于哪年?生于何地?
劉正興:我于1952年生于成都。
蘇立文:去過農村嗎?什么時候開始學畫的,跟誰學?
劉正興:去過農村,8歲開始學畫畫,哪時是自學,后來下鄉,當知青(城市青年到農村改造,上山下鄉)。
蘇立文:什么時候去當知青的?當知青好嗎?
劉正興:18歲當知青,學畫畫主要受哥哥劉正成影響。那時利用業余時間搞藝術,貼近生活,融入藝術。在當知青期間,畫了很多畫,參加了雅安地區美術創作室(文化館)。
蘇立文:后來呢?
劉正興:當知青5年后,回成都當工人,調入工廠設計室(主要從事圖案設計),工廠好幾萬人,后來調到一美術雜志當美術編輯,往后就太多了。
蘇立文:你在美術院校教過書嗎?
劉正興:沒有,曾辦過全國第一家書法學院:四川中國書法藝術進修學校,后改名為四川聯合書法藝術學院。唐朝軼、李骉就畢業于四川聯合書法藝術學院中國書法系。
蘇立文:你跟誰學過畫畫嗎?
劉正興:我受李有行(已去逝)老師的影響,主要是自學,到過很多風景區寫生,曾開壞過好幾臺車,哪里有美麗的風景就以哪里寫生去。
蘇立文:聽說劉主席有什么科技產品?
劉正興:是的,印刷密度儀,檢測印刷質量的儀器,機器是自己研制,開發生產的,在成都生產,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一個項目,國家管理機構的最高項目。
蘇立文:可否給我一份你的藝術簡歷?
劉正興:好的,明天早上送到蘇教授手中。

2#
 樓主| 發表于 2005-1-14 02:16:41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英倫行九:牛津大學蘇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永陵博物館歷史性重逢

成都商報電子版2005.5.3.消息
63年前 我也發掘過永陵
89歲的英國老人蘇立文昨重游故地,與永陵最年長的見證者、91歲的劉復章欣喜握手
  
   昨日下午,當89歲、滿頭白發但精神矍鑠的英國老人蘇立文來到成都永陵博物館時,人們再次領略到“國寶回家”永陵出土文物精品展的傳奇意蘊———蘇立文是1942年最早發掘永陵的參與者之一,昨日他與當年看守永陵發掘現場的91歲的劉復章老人欣喜相逢,兩名發掘永陵的見證者在63年之后,奇跡般地再次握手、擁抱!而促成這一奇緣的,居然是本報的一篇新聞報道。
63年后 中英兩老人再聚首
   據介紹,在牛津大學供職的蘇立文教授(英文名Michael Sullivan)是西方首屈一指的中國美術評論權威,他是4月25日飛抵中國北京的,曾在北京大學舉辦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講學,中央電視臺還特邀他做了人物訪談節目。
   4月29日晚,蘇立文一行坐飛機飛往成都時,看到了本報上一篇名為《2000市民爭睹永陵國寶》的報道,文中有一句提到“現惟一健在的、參與當年發掘永陵的劉復章老人”,蘇立文立刻欣喜地說:“劉復章還健在啊!我也是參與當年發掘的工作人員啊!”
   得知永陵的兩件國寶———王建石像與玉大帶正首次對公眾展出時,蘇立文立刻有了重游永陵的興致。并最終于昨日在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的劉正成教授及其兄弟成都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劉正興的陪同下,參觀了永陵。
   在永陵方面的安排下,蘇立文與劉復章在永陵的會議室里驚喜相見———劉復章的聽力已經很衰弱了,需要工作人員湊在耳邊大聲說話才聽得見,但他一見到蘇立文,立刻拉住了對方的手:“你回來啦!你是當年發掘現場的那個繪圖員!”
   昨日,兩位老人都分別在留言簿上揮毫潑墨。蘇立文用英文寫道:“63年后重游故地,看到這里的文物保護得很好,我非常高興。”而劉復章也寫道:“63年了,今天第二次見到蘇先生,我高興蘇先生的到來!”
   蘇立文特地到地宮入口處留影,他回憶說:“當年地宮發掘時,中國正遭受法西斯侵略,考古工作很難進行。時間過得太快,永陵的寶貝都還在,而且保護得這么好,我只能用wonderful(棒)來形容!”臨走前,他突然記起了什么,特意在留言簿上加了一句英文:“我見到了我的老朋友劉復章。”
   蘇立文還記下了永陵博物館的電子郵箱,表示將把1942年時他在發掘現場的速寫圖片的電子圖像發送給博物館方面。這無疑將為博物館方面增加新的珍貴史料。館長謝輝表示:“這真是天降之喜啊。”
博物館:這是永陵的大喜
   昨日下午3時,蘇立文來到永陵的消息震驚了永陵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館長謝輝陪同蘇立文參觀了“國寶回家”精品展、地宮等景點,并激動地說:“我上午才得知蘇立文在成都的消息,我是第一次見到蘇立文,這段奇緣真是太令人匪夷所思了!我們一直以為劉復章是永陵發掘工作的惟一健在的見證人,但沒想到,在國外還有一個蘇立文教授。現在,這一中一外,像國寶一樣難得的兩位老人都聚齊了,這正是永陵的大喜!”
當年花絮
高鼻子挖“金娃娃”生誤會
   據悉,當年劉復章老人是看守永陵發掘現場的工人,蘇立文則是著名人類學家、前四川省博物館館長馮漢驥教授主持永陵考古發掘工作時,特意聘請的英籍留學生。
   蘇立文當時在發掘現場搞測繪,有一次,培英中學的3名學生來永陵附近躲避日機轟炸,看見有“洋人”在搞發掘,就報告說有高鼻子在盜墓、挖“金娃娃”。
   當地袍哥頭子徐子昌為謀取私利插手了這件事,將馮漢驥等人(當時蘇立文不在現場)關押起來,劉復章尋機逃脫跑回去報信。最后是教育廳的長官郭有守想辦法將馮漢驥營救出來。這就是馮漢驥在永陵發掘報告中談到的由于“流氓騷擾”,發掘工作被迫停工一周的事件。為了澄清誤會,馮漢驥等最后還被迫于1942年底把發掘出的文物在成都做了3個月的巡展。
   蘇立文感慨地說:“就因為這事,馮漢驥叫我以后不用來永陵了,所以我只參加了永陵的第一次發掘工作。我參與發掘時,親眼看到了王建石像、哀冊、謚冊等文物出土,但玉大帶是后期發掘過程中出現的,我現在還是第一次見到。”
英國小伙在蓉留下愛情足印
   蘇立文生于1916年,哈佛大學博士、博士后,曾任教于新加坡大學等,后定居牛津,為牛津大學圣凱瑟琳學院的成員。蘇立文與張大千、黃賓虹等中國美術界巨擘相交甚厚,其主要東方藝術專著有《中國山水畫的誕生》《二十世紀中國畫壇和畫家》等。
   今年1月,劉正成教授在倫敦拜見蘇立文時得知,1942年至1945年,蘇立文在中國為國際紅十字會工作,在成都呆了整整3年,在華西壩的華西協和醫學院教課并從事博物館工作,并與來自廈門鼓浪嶼的吳環女士喜結連理。吳環去世后,蘇立文時時想起在成都的那段異國情緣。劉正成便與蘇立文約定,今年請蘇立文前往中國講學,并陪他去成都華西壩、九眼橋和三官堂等地追溯舊時的足跡。

  
3#
 樓主| 發表于 2005-1-14 02:18:31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英倫行九:牛津大學蘇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4#
 樓主| 發表于 2005-1-14 02:21:25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英倫行九:牛津大學蘇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5#
 樓主| 發表于 2005-1-14 02:23:45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英倫行九:牛津大學蘇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6#
 樓主| 發表于 2005-1-14 02:24:31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英倫行九:牛津大學蘇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7#
 樓主| 發表于 2005-1-14 02:25:23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英倫行九:牛津大學蘇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8#
 樓主| 發表于 2005-1-14 02:26:21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英倫行九:牛津大學蘇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9#
 樓主| 發表于 2005-1-14 02:27:25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英倫行九:牛津大學蘇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10#
 樓主| 發表于 2005-1-14 02:28:18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英倫行九:牛津大學蘇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5 15:47 , Processed in 0.29305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