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8502|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正成 | 圈外沒有人表揚,圈內又沒有人批評,這個藝術的發展是我們要感到憂慮的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18-10-15 16:03:20 | 只看該作者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們要辯證地看待社會大眾對書法的批評
——在《傳統與創新十人談》座談會上的發言
(2018.10.11)


劉正成




1、我們要辯證地看待社會大眾對書法的批評

現在任何風格的著名書法家,不管多大的官,只要上到今日頭條上去,一片罵聲,很少有人表揚書法家的,這是一個普遍現象,這也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這是個什么問題呢?就是我們書法藝術的普及怎么引導問題。有三個要素,即人的審美心理的需求:第一個是喜新厭舊,第二個是難能可貴,第三個是曲高和寡。我們現在的書法作品,特別是一批很有創見的作品出來以后,受到業內的賞識,但卻受到普通大眾的批評,正好證明了這個作品的超越性。我們一方面擔心群眾的不理解,一方面我們又為我們書法的超越性而感到欣慰,我覺得我們要這么辯證地看待社會對書法的評論問題。

我們圈內怎么看呢?今天的座談會有它的優點,對于我和邵巖兩個作者和相關其他人的作品有一定的分析和鼓勵表揚,但是,又缺乏批評。我覺得怎么樣把不必在社會上開展的文藝專業的批評在書法圈內開展起來,甚至我們就對兩個人的作品分成兩派的觀點來討論,自己參加辯解引起專業范圍的討論,對群眾的普及可能會起到正面作用。

我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稱贊和表揚,同時我們以后有沒有更好的形式就是批評。當然批評了以后,并不等于社會上就一定會反對你,就覺得不好。歐洲丹麥一個著名的評論家、文學史家潑蘭兌斯寫了一本書叫《19世紀的文學主流》,他曾經舉例,而且作了一個結論,一個作品問世以后,有50%的肯定,有50%的批評,歷史上必定會傳下去。百分之百的表揚和百分之百的否定,這個作品肯定會被歷史掃下去。圈外沒有人表揚,圈內又沒有人批評,這個藝術的發展是我們要感到憂慮的。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曾經在主編的《中國書法》雜志上搞了幾次批評,第一個接受批評的是郭子旭,第二個接受批評的孫伯翔,第三個批評的是陳天然,所以說我們圈內怎么組織好書法的批評,甚至拋開名利觀念,來談談作品到底得在什么地方,失在什么地方。而且談的時候,一定要就作品說話,要深入地研究分析。不能像繪畫一樣,看一個視覺感受,然后展開討論對話。甚至人可以少一點,可以談得更充分一點,這樣就解決了我們當代書法的普及問題,和我們圈內怎么通過批評促進進步。作者也可以分辨,批評者也可以猛烈地批評。這是我想到的書法圈子和社會反應的矛盾問題。

2、藝術也沒有新舊之分,只有好壞之分,不論現代還是傳統的東西都可以打動西方

第二個問題,邵巖提到了國際觀的問題。最近三四年我在劍橋大學組織了劍橋國際詩歌藝術節,把詩歌和藝術放在一塊,詩歌界先后請了當代偉大的詩人舒婷、北島、歐陽江河、吉獲馬加等。藝術家也請了很多,書法家有很多我想請沒請到的,請去的也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我們在探討一個什么問題呢?怎么樣實現中西文化的融合與交流?我們在中國的書法在民眾的交流中間都存在一定的阻礙與錯亂,又怎么去影響西方呢?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一百年中兩個人,一個是用傳統性打動西方,這個例子就是梅蘭芳,梅蘭芳40年代曾經到美國去唱了一臺戲,這是中國最傳統的東西,轟動了美國,《梅蘭芳》這部電影也演了這一點。另一方面,相距百年左右,有前衛性的東西,這個例子就是邵巖。我們展出了他的現代書法。劍橋國王學院有一個藝術節辦公室,專門給了一個很大的辦公室,英國方面就把邵巖留下的的作品掛在這個辦公室,也沒掛我們的傳統派的,也沒掛別人的,就是掛他的作品。就是“再別康橋”這四個字,人家就是覺得特別有趣味。現代有創新精神的,有保守主義的,實際上我覺得都能影響西方,梅蘭芳和邵巖代表不同的面去影響了西方。

按照量子力學的觀點,時間是不存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是同時存在在宇宙中間的。用這種觀點來看,藝術也沒有新舊之分,只有好壞之分。我們一方面要看看前后時代的創作聯系,同時也要放在相同的審美規范上去看待這個作品。量子力學的觀念也給我們打開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我覺得對我們的藝術看法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3、用歷史觀上去看待藝術的發展

第三,就是古今怎么處理,傳統和創新怎么處理的問題。當代人不修當代史,我們今天在座的人怎么說自己壞,或者怎么說自己好,都不算數,得到了歷史蓋棺定論,甚至50年、100年以后會有定論。徐渭就是死了以后第五年,袁宏道看到了他的字,拍案叫絕,說超過了文征明和王寵,包括文學在內稱他為“有明第一”,然后藝術史上才有徐渭。他生前“名不出越中”,只有在浙江才有名聲。因鄉里關系介紹,他曾經在北京和張家口“走穴”的時候,換一點錢財和皮毛,換一點金銀器,帶回到紹興的路上,路過山東濟南被小偷把東西偷走了。這樣一個開宗立派人物,在今天是一個名聲振聾發聵的人物,但是他生前是得不到認可的。

我們今天雖然還不能客觀地、全面的認識自己,但是我們可以站在歷史觀上去猜猜未來別人怎么去看待我們。我30年前編制了《中國書法全集》的編撰方案,幾乎天天在考慮這個書法家會被擺在什么位置上,怎么評價他。當然我也會在想未來別人會不會把我放進哪一本書里去?這也是古來的觀點,“下筆做千秋之想”,要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擺脫和超越于現實。另外一方面,也要把現在放在歷史觀里去看,50年、100年以后,你的作品會被別人怎么評價。所以,我們討論,積極地吸收,哪怕是對方表揚意見中間我能聽到他批評的聲音,這樣一個批評態度才會有可能讓自己的作品加分。

4、書法并非僅僅有視覺審美意義,它的文本的意義不可忽視

第四,關于作品審美與審美價值問題。有些作品可能在三四百年以后才被偶然的認知。例如,日本東京最近準備搞一個傅山書法展覽,想來借傅山的《丹楓閣記冊》。這個《丹鳳閣記》遼寧省博物館藏了一幅實際是個臨摹品,而民間收藏的才是真跡,這引起了社會的關注與討論。我親自跑了山西和遼寧,去察看這兩件作品的時候確認了林鵬當初的認定確實不虛。當年,山西抗清志士戴廷栻在祁縣修了一個丹鳳閣,顧炎武、嚴若璩等一大批南方來的反清士人都到這里參加聚會。這篇文章寫好又請傅山把它抄寫出來,傅山在抄完正文后還做了一個跋,描述了當時有反清復明氣節的人物他們的抗清生活。墨跡中寫到,我現在鼓勵你們抗清,前面是黑洞洞的一條路,幾乎沒有什么勝利的可能,我們怎么辦?在知道一個理想不可能實現的時候還要鼓勵人奮斗下去,那種分裂的真實心理及其悲劇性的表現力,令人感動唏噓不已。而且那時候的山西,這幾個最重要的人物是民族英雄,他們有信念和力量,但斗爭是一個悲劇的宿命。讀了《丹鳳閣記》非常有感觸,動人心魄。它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劇畫卷,就像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寫他那個時代,他的哥哥和侄兒怎么在土門戰斗中犧牲的悲劇故事。顏真卿派人去河北定州去找哥哥和侄兒尸體的時候,只找到了侄兒的頭顱,所以回來寫了《祭侄文稿》這個作品撼天慟地千古流芳。這樣的作品不能能夠只憑視覺去感知,而要進入精神和文化層面的深度審美認知。

所以說書法并非僅僅有視覺審美意義,它的文本的意義不可忽視,它的文獻意義和繪畫是不一樣的。繪畫也有絕世之作,比如說我用的《地獄變相圖》封面是我的設計理念要求的。封面底圖是文征明根據李公麟在北宋時代畫的《西園雅集圖》所重繪的。蘇東坡、黃庭堅、秦觀、米芾等他們經常在王鞏家里的西園聚會的情景,在這一群表面光鮮亮麗的貴族生活中,這些文化的精英人物卻經歷著煉獄般的悲喜劇。這其實就是歷史小說集《地獄變相圖》的主題。

從書法來說,《丹楓閣記冊》它的點畫結構用不可逆轉不可重復的運行構成對人的生活心理過程的記錄,這個如實記錄的意義很重要。我想如果從對過程審美的角度,或者用量子力學的方法,它會復原書法家創作的心理狀態及其創造美的過程,應該是如此完美的。剛才邵巖講到的時序問題,30年前我在中央美院講課時也講到了這個問題,它是書法形象審美特征之一,后來編入《書法藝術概論》第二章中。復原書法家傅山的心理狀態后,可以看到他的心理狀態肯定就不是像今天的職業書法們一樣,其全部心神聚焦在如何構筑一個線形,構筑一個空間形態,而是就是他的心理意境和他思想的真實表達。如果復制了這個他的心理的話,這就是一個藝術的過程,美的創造過程,這一點就是梵高為什么會受到西方二十世紀藝術的追捧,就是他反映了繪畫過程間的次序,反映了創造美的心理過程的狀態,而不是讓你只看見美的形式創造的過程。書法這一點恰恰是各種藝術中間最強的,當然與此同時還有音樂,音樂的時序性和他的心理表現某種程度和書法一樣,時序無法逆轉,點畫無法重復。

5、書法審美中視覺判斷和精神文化判斷的關系

最后也就是第五個問題,關于在書法審美中視覺判斷和精神文化判斷的關系問題。 所以我們要討論古今,怎么樣傳承它,怎么樣創新,其實古代所有傳統的第一個要義就是創新,我們選擇了偉大的書法家都是創新的大家。我們講傳統并不等于思索不變,《湯氏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然,必須做好思想準備,可能有一百個人在創造發展,成功的畢竟是少數人。如果我們能有幸在創新群體中間成為其中成的一兩個、三四個,這就是我們的幸運。

所以我覺得我們一定要擺正心態,在今天的藝術市場上,在大型拍賣會上,你的作品一定要跟前人比較,收藏家用白金白銀練出來的鑒賞之眼去看,去選擇。看什么呢?古今的作品,一千年以前的,五百年以前的,二百年以前的,都擺到一塊去對比,去討論。在這里,藝術作品就是沒有新舊之分,只有好壞之分。這是藝術家要注意的兩個方面,我們要新,但是要注意新和舊的辯證關系。

這是我的感想,我自己的創作也沒有時間談了,因為藝術家的創作都在他的作品之中。我這里只談談書法作品的兩種審美觀賞法,一種是展廳中掃描式的看法,這個掃描式的審美,他不是從頭看到尾,他或許是看中間或者尾巴,這是繪畫的審美觀賞法。另外一種看法就是書房把玩式的閱讀式審美,先讀其詩文,在閱讀中或許閱讀后鑒賞。我們當代的主流方式是展廳展示書法,書法不能完全變成繪畫,我覺得應該把兩種審美結合在一塊,才能具有多層次的遞進式審美。剛剛在展廳中間作一個視覺感受層次的審美,之后回去品味一下,閱讀其文本以后,讓視覺審美遞進到精神、文化層次的審美,這樣的審美對書法是比較合適的,它和繪畫有差別。十八世紀德國最重要的一個戲劇家、文藝評論家就是萊辛,他出版的《拉奧孔》一書,其副標題:“論繪畫與詩的界限”。這是學習美學的經典之作。把它延伸到書法與繪畫的界限討論時,200年前的討論,也許正是都是我們當下要在審美和評價時要注意的問題。



2#
 樓主| 發表于 2018-10-15 16:09:06 | 只看該作者


劉正成部分作品


劉正成 “無邊”“不盡”對聯 紙本水墨 對聯 234X34cmX2

釋文: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款:戊戌(2018)之夏,正成
鈐印:劉正成印



劉正成 陸游《游山西村》紙本水墨 鏡心  138.9X69cm

釋文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款識:陸放翁《游山西村》,戊戌(2018)夏日??松竹草堂??,正成
鈐印:劉正成印,松竹梅花堂


劉正成 戲仿杜鄰狂夫詩 立軸紙本 水墨 234X52cm

釋文
安順橋頭一草堂,錦水聽濤即滄浪。
半生蓉城讀書靜,卅年燕山揮毫忙。
既刪春秋葦編絕,又失老妻色凄涼。
欲罷蝶夢惟疏放,自嘲泥龜老更狂。

款識:正成。
鈐印:劉正成印、二松草堂



劉正成 禪詩六首其一  冊頁 紙本水墨 50.5X40.5cm

釋文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此東坡第一禪詩也。似乎談琴,卻談因緣和合之理,指弦相應,妙竟天成也。
戊戌夏月,松竹草堂,正成。

鈐印:劉正成、松竹梅花堂



邵巖部分作品


邵巖 小楷文心雕龍神思篇 34X58cm 2013


邵巖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云  20X120cm 2017


邵巖 賣花女  90X100cm 2016


邵巖 四時花開 90X100cm 2015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01:07 , Processed in 0.27375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