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中國書法在線

 找回密碼
注冊
查看: 12501|回復: 1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張大千收藏軼聞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于 2003-5-10 22:16: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這個貼子最后由書法在線在 2003/06/07 09:54pm 第 2 次編輯]

張大千與羅振玉較勁
  張大千在成名之前,就很冷靜、客觀地估量過自己的優勢:過目不忘的記憶力;舉一反三的領悟力;腕底如有鬼神相助的摹仿力;似乎永遠發泄不完的原始生命力。凡此四項,均非常人所能躋及。因此,對自己的藝術前途充滿信心。他仿造石濤的畫,從藝術的觀點來說,最有價值的一點就是:他能修正石濤的短處,拓展石濤的長處。

  羅振玉是近代“文人無行”的一個標本;他所獲得的骯臟錢很多,而又嗜好收藏,張大千兜售假畫的首選對象就是這種人。張輾轉賣給羅的假造石濤作品有兩種:一種是斗方,北方俗名“坑頭畫”。張大千之所以售假得逞,是因其善于利用對方的心理弱點——羅振玉萬沒有想到有人會“笨”到偽造賣不起價的“坑頭畫”的程度,又貪圖其“價廉物美”,就買了許多來送給日本人。另一種是迎合羅振玉的收藏欲望的作品:羅收藏了八大山人的八幅行書屏條,總想搜求石濤的八幅畫屏作配,卻一直未能如愿。有一次張大千到羅振玉家看畫,張對其中一幅石濤作品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羅居然指著張的鼻子,大罵他“無知狂妄”。
  三個月后,從上海傳出一個轟動畫壇的消息:在某沒落世家的故宅中, 發現見于著錄的石濤的八幅山水巨構。羅振玉聞訊后,立即讓畫商打電報到上海,通知對方送原件來看。幾天后,送來了一幅;羅振玉一看,驚喜莫名,原來其尺寸與自己所藏八大山人的字屏完全相同。羅振玉認為這是天賜的一段“翰墨姻緣”,不由分說,就把這一幅留了下來,要求把其余七幅盡快送來。這下當然要講價錢了,經過一個月的往返侃價,以5000個大洋成交。
  羅振玉得了這八幅石濤巨構,躊躇滿志,得意非凡。重新裝裱后,特設盛宴款客賞畫,張大千亦在被邀之列。當主人夸耀、客人艷羨時,張只是埋頭大嚼,待到酒闌人散,他留在最后,開口說話了:“這八幅石濤畫么,有點靠不??!”羅振玉大聲咆哮:“什么!你說什么?”“羅老師息怒!這八幅畫稿和圖章都帶來了,請你老鑒定。”張大千從容不迫地打開隨身攜帶的“書帕”,畫稿圖章,赫然俱在;羅振玉汗流浹背,面如死灰……


  
  張大千戒賭 葉恭綽還帖
  從晚清到民國初年,碑帖很吃香,價位十分堅挺,所以號稱“黑老虎”。張大千祖傳的王羲之所書《曹娥碑》帖,就是一頭赫赫有名的“黑老虎”。但它竟被當時年輕嗜賭的張大千輸掉了,由此,引出了一段令人回腸蕩氣的故事。
 ?。玻笆兰o20年代,上海有個活躍人物,名叫江紫塵。此人在清末時當過兩江總督端方的“文巡捕”(相當于后來的副官),辛亥革命后,便以轉手買賣書畫古董作為生財之道;并在上海孟德蘭路蘭里創立“詩社”,以“打詩謎”的方式聚賭抽頭。當時的文壇前輩陳三立、鄭孝胥、夏敬觀等都常來參加這種“詩鐘博戲”。張大千也常到這里來當“每博必負”的“鮮兔”。他的曾祖父當作“傳家寶”遺留下來的王羲之《曹娥碑》帖上有唐代名人崔護、韋皋等七人的題跋,曾由項子京、成親王先后收藏,且都附有詳跋。一天,張大千應江紫塵之請,將這一名貴碑帖帶去給眾人觀賞。不料當晚他“入局”以后連續“敗北”,轉瞬間就欠了江紫塵1000多大洋的賭債。江紫塵假笑著對他說:“你欠了我偌大數目的債,干脆用那碑帖來抵賬吧,我可以再找補給你200元,幫助你翻本?!陛敿t了眼的張大千竟不假思索地就答應了。冷靜下來后,他對自己輕易舍棄祖先遺物的孟浪行為十分痛惜悔恨,從此絕跡賭場。
  事情并沒有就此完結:10年后,張大千的母親、女畫家曾友貞在安徽郎溪病危時,把他叫到病榻前,詢問為什么很久都沒有看見祖傳的《曹娥碑》帖?張大千惶恐已極,只好撒謊說仍放在蘇州網師園。其母叫他第二周必須帶來展閱,以小慰病中的枯寂心情。張大千生怕慈母赍恨以歿,自己將終身負咎;又聽說江紫塵早已將碑帖售出,輾轉不知落于誰手,急得成了熱鍋上的螞蟻。他回到網師園后,恰遇葉恭綽與王秋齋來訪,詢及張太夫人的病情,張即以實情相告,并將自己輸掉碑帖的經過也一一縷述,最后嘆氣說:“倘若還能夠找到這幅碑帖的下落,我決定不惜重金贖回,使老母得到安慰?!边@時,出現了一個戲劇性的場面——葉恭綽指著自己的鼻子,用京腔道白說:“這個么,在區區那里!” 張大千欣慰得流下了眼淚,立刻把王秋齋拉到屋角,央求王向葉轉達三點請求:一、如能割讓,愿付其購買原價;二、如不忍割愛,則愿意用自己所收藏的歷代書畫,不計件數的任葉挑選,以為交換;三、如果這兩種方式都不行,則乞求暫借兩周,經呈送老母觀覽后,即行璧還。
  王賡即把張的意思轉告給葉。葉恭綽義形于色地慨然說:“這是什么話!?我一生愛好古人名跡,但從不巧取豪奪,玩物而不喪志。這碑帖是大千祖傳遺物,而太夫人又在病篤之中,意欲一睹為快,這也是人之常情。我愿意將原璧返贈給大千,再不要說償還原值或以物易物了!”張大千和張善子感激得不知說什么好,立刻上前叩首相謝。
  張太夫人終于在彌留之際看到了祖傳的唐拓寶帖。
  
  張大千智賺“地皮大王”
 ?。玻笆兰o20年代,上海“地皮大王”程霖生是個承襲長輩余蔭的紈绔子弟,既花錢慷慨,好出風頭,又喜歡附庸風雅。一次,張大千走進程家位于愛文義路的豪宅,見廳堂上掛滿的名家字畫,大多為贗品。張大千不但不說破,反而大加贊賞,并說:“程二先生,你收的字畫,珍品很多,可惜不專。如果專收一家,馬上就能搞出個名堂來了。”程霖生怦然心動地問:“你看收哪家好?”“你喜歡石濤,就收石濤好了。他是明朝的宗室,明亡了才出家,人品極高。專收石濤,配你程二先生的身份,最好把齋名也改題作‘石濤堂’?!薄拔乙帐瘽?,一定先要弄一幅天下第一的鎮堂之寶。你看,我這廳堂這么高敞,假如掛幅幾尺高的中堂,豈不難看?!”“對,對,對!可是石濤的大件很少,可遇而不可求,慢慢訪吧!”
  張大千興辭而歸后,物色到一張二丈四尺的明代宣紙,精心仿作成一幅石濤的大中堂,再將其裝裱、做舊,一切妥當后,找了個書畫掮客來,叫他去兜攬程霖生的生意,并叮囑說:“一定要賣5000個大洋,少一文也不行?!?br />   “地皮大王”要覓“天下第一的石濤”,這話已經傳遍“圈內”;登門求售者甚多,但程霖生都認為尺寸不夠,直到這幅兩丈多的大中堂入目,方始中意:“我不還你的價,五千就五千。不過,我要請張大千來看過,他說是真的,我才買?!辟s即派汽車把張大千接來。哪知張大千一看,脫口說出二字:“假的!”
  “假的?”掮客說,“張先生,你倒再仔細看看。”
  “不必再看。”張大千指著畫批評,哪處山的氣勢太弱;哪處樹林的筆法太嫩,說得頭頭是道。
  “算了,算了!錢無所謂,我程某人不能當冤大頭、收假畫?!?br />   掮客既懊喪又窩火,不知張為什么要開這種莫名其妙的玩笑;卷起了畫,怒氣沖沖地趕到張家。張大千笑著告訴他:“你不必開口,聽我說。你過兩天再去看程霖生,就說這幅畫張大千買去了?!鞭缈豌读艘幌拢椿腥淮笪?。過了幾天,掮客空著手去拜訪“地皮大王”,做出抱歉而又無可奈何,外加掩飾不住的得意神情。程霖生看他這副樣子,頗為討厭:“你來干什么?”“沒有什么。我不過來告訴程老板,那張石濤的大中堂,張大千買去了?!薄皬埓笄зI去了!真的?”“我何必騙程老板?!薄澳阗u給他多少錢?”“四千五?!背塘厣謵琅骸皬埓笄д娌簧下?!你為什么不拿回來賣給我?”“我要拿回來說是真的,程老板,你怎么會相信?”程霖生語塞,想了一下說:“你想法子去弄回來,我加一倍,出九千大洋買你的。”
  過了幾天,掮客來回話說,張大千表示,并非有意奪人所好,一時看走了眼,后來再細看石濤的其他作品,山跟樹原有那種畫法,可見確系真跡。但如果在程面前改口,倒像串通了騙人似的;為了對掮客表示歉意,所以他自己買了。聽了這番解釋,程霖生略為消氣,但對二丈四尺的石濤山水,向往之心更切:“那么,他賣不賣呢?”“當然賣。”“要多少?”“程老板已經出過九千,高抬貴手,再加一千,湊成整數。”掮客接著說:“我沒告訴他是程老板要買,恐怕他獅子大張口。”“好一萬就一萬?!背塘厣卣f:“我的‘石濤堂’,大家都可以來,惟獨不許姓張的上門?!逼鋵崗埓笄б嗖槐厣祥T:程霖生先后收藏了300多幅石濤的畫,其中,大半都出自張大千的手筆。
  
2#
 樓主| 發表于 2003-5-10 22:20:33 | 只看該作者

張大千收藏軼聞

[這個貼子最后由書法在線在 2003/06/07 09:55pm 第 1 次編輯]


    想當年,一九五○年代初期,大千離開大陸移居海外的時候,日本也曾是他考慮過的定居地區之一,他並曾數度親自到日本了解情況。就在五○年代初期的多次訪日旅遊中。
   一次,大千計畫作稍長時間的逗留,所以未住旅社,而由他所熟悉的一家專賣畫具顏料的店家「喜屋」,在二樓為他布置安排了住處?!赶参荨刮混稏|京上野公園附近,不忍池就在旁邊?!赶参荨估祥浉鼮榇笄壬庸土藘晌蝗毡拘〗銇硭藕蚱鹁印_@兩位小姐中的一位山田(日語念作「雅瑪達」)女士,面貌姣好,聰明伶俐,頗得大千歡心,相處一段時日之後,兩情相悅,她就成了大千先生在日本的紅粉知己。大千和山田的相好關係,一直維持了多年。黃天才初識大千先生時所見的那位跟隨在大千夫婦身旁的日本佳麗,就是這位山田小姐。

3#
 樓主| 發表于 2003-5-10 22:23:03 | 只看該作者

張大千收藏軼聞

[這個貼子最后由書法在線在 2003/06/07 09:56pm 第 1 次編輯]

朝鮮春紅
 
 當年一九二七年,大千在江藤引導陪伴下旅遊朝鮮,二十九歲的大千,在中國書畫界已嶄露頭角。
當時,朝鮮歸日本統治,江藤和大千到了那兒,受到日本某大商社的隆重接待,兩人在旅社住了好幾個月,大千畫興大發,在旅社布置畫桌,每天遊罷歸來,即伏案作畫。江藤為大千雇來一位原為「伎生」(藝伎)的朝鮮少女伺候筆硯,大千為她取名春紅。據大千多年後描述:春紅楚楚可人,情竇初開,而且心思靈巧,兩人語言不通,但春紅善解人意,相處不久,雙方竟都動了真情。
 在異國少女的愛情培育下,大千創作慾旺盛,這段期間,作了不少詩與畫。在大千保留下來的詩稿中,不難看出大千當年對春紅的濃情蜜意:
 〈贈春紅〉二首
  盈盈十五最風流,一朵如花露未收。
  只恐重來春事了,綠蔭結子似湖州。
  閑舒皓腕似柔翰,發葉抽芽取次看。
  前輩風流誰可比,金陵唯有馬香蘭。
 〈再贈春紅〉
韓女春娘日來旅邸侍筆硯,
語或不能通達,即以畫示意,
會心處相與啞然失笑,
戲為二絕句贈之。
夷蔡蠻荒語未工,又從異國訴孤衷,
最難猜透尋常話,筆底輕描意已通。
新來上國語初諳,欲笑佯羞亦太憨,
硯角眉紋微蓄慍,厭他俗客亂清談。
4#
 樓主| 發表于 2003-5-10 22:23:54 | 只看該作者

張大千收藏軼聞

恨不相逢未娶時
 
大師與李秋君合影
末完成的畫扇
 一九九六年七月間,一位經營骨董書畫業的朋友從香港來,先以電話問我【第一人稱為黃天才先生】:有一柄集錦摺扇,上款是張大千,祇是,扇面尚未畫完,不知我有否興趣一看。我答說:既與大千先生有關,當然要看。
 及至我看到扇子,頗感失望,原來是一柄寬幅集錦扇,扇面由扇骨分成每面八小格,兩面共十六小格,本應該分由十六位書畫家每人分別作書畫一格,山水、花鳥、人物、或各體書法,各展所長,集成一扇,是設計頗為特殊的一種書畫扇。但是,我所見到的這柄集錦扇,十六小格之中,祇有五格是畫好了的,一面三格,另一面兩格,其餘十一個小格均為空白,整個扇面尚未成形。我看了看扇面上的五件小畫,兩件山水,兩件仕女,一件花鳥,果然都題有大千的上款,也許是大千請書畫界朋友為他畫的,卻因故未能求齊,所以空下這許多小格。我看幾幅小畫還不精,賣主索價不高,遂把扇子買下。
 兩三天後,晚間無事,我把扇子在燈下仔細展閱,兩件事引起我的注意:
5#
 樓主| 發表于 2003-5-10 22:25:42 | 只看該作者

張大千收藏軼聞

 
一九四八年(民國三十七年)初夏,大千在四川和家人、門生等,過了五十歲生日後,於八月下旬,,離四川赴上海,專程為李秋君祝壽,他特地繪製了一幅青綠細筆山水,題名《秋水春雲圖》,款書「寫頌秋君三妹親家五十生日」,作為賀禮。
秋水春雲圖

大千在上海期間,「大風堂」畫室就設在李秋君的畫閣「甌香館」裡。由於住在李府,寫字作畫亦在李府,因此,當時上海曾傳說張大千在上海所作畫件,有由李秋君代筆者。我在東京時,曾向大千先生當面詢問有無其事,大千笑著否認說:「向她求畫的人那樣多,她自己都忙不過來了,哪裡有工夫來為我代筆?!?br />  不過,大千卻說:秋君除了在書畫上不會為他代筆之外,其他所有與書畫有關的事務,秋君都可以代大千做主。求畫者通過秋君,必可如願以償的得到所想要的畫件。大千在上海的歷次展覽會,大千自己都是祇管畫畫,其餘裝裱、張羅場地、布置場地、賣畫收錢以及一應開支雜務等等,都由祖韓、秋君兄妹負責。每次都辦得井井有條,不用大千費心。
 李秋君獲得張大千最大的「授權」,是她可以代大千收門生。凡是她決定可以收的門生,張大千一定同意。大千如果不在上海,秋君可以代表大千接門生帖,受門生的叩頭大禮。大千常常說:「收門生,拜了她,就算數!」門生稱她師娘,她也答應。她要大千把兩個女兒心瑞、心沛過繼給她,還為她們改了名字,按李家子姪輩的排行命名。因此,大千和她有了「親家」名分。她叫大千「八哥」,大千稱她「三妹」。大千說:
「上海灘上的一些小報,喜歡繪聲繪影的亂造一些閒言閒語,我覺得很對不起她,讓她受了委屈,她卻毫不在乎,對這些誹謗謠言不理不睬。我到了上海,就一定住她家,隨來隨去,就和自己家裡一樣... ...。」
 李秋君和張大千這一段高責純潔的愛情,當年在上海藝文界獲得大家一致稱頌祝福,一九四人年夏秋之交,秋君、大千同度五十歲生日時,上海藝文界好友們為他們倆安排的祝壽活動,尤其是一些知心好友們致贈的別出心裁的禮物,更讓大千在數十年後仍念念難忘。
 張大千和李秋君同年出生於公元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大千的生日是農曆四月初一,秋君的生日是農曆八月二十四,大千稍長四個月

 
6#
 樓主| 發表于 2003-5-10 22:26:44 | 只看該作者

張大千收藏軼聞

陪侍大師後半生的徐雯波女士

阿里山合影
  徐雯波是張大千的第四任妻子,也是四川人,出身成都世家。一九四八年與大千結褵後,即隨大千流寓世界各地,不但要照應全家生活起居,大千創作時拉紙磨墨等諸多瑣事也都由徐雯波鉅細靡遺的擔起重任,大千後半生的大小事務,幾乎全須仰賴這位恬靜瘦弱的妻子一手包辦。
7#
 樓主| 發表于 2003-5-10 22:27:19 | 只看該作者

張大千收藏軼聞



1956與畢卡索合影
8#
發表于 2003-5-11 12:23:40 | 只看該作者

張大千收藏軼聞

我正有疑問!
曹娥為我至愛
請問行家這個帖究竟有多少本子
來歷如何?
目前最早最好的是哪個?
后部有作“匡”的有作“叵”的
究竟何故?
大千這一本是何來頭?有影印本么?
還有
去年底在上海展出的墨本我私下揣測是根據某一拓本臨或摹臨的
用筆稚弱、精神渙散,簡直與上虞一樣惡劣
9#
發表于 2003-5-11 15:15:08 | 只看該作者

張大千收藏軼聞

                    張學良與張大千的半世畫緣


      買畫     1930年,張學良在北平以重金購得幾幅明末清初藝術大師石濤的山水畫。當張學良興致勃勃請名家鑒賞之后,卻得知買來的是出自畫壇新秀張大千之手的贗品。張大千聽到張學良誤買了自己臨摹之畫這件事后,非常緊張。正當他不知所措的時候,一份考究的請柬送到了他的面前,張學良邀請他參加大型宴會。張大千素聞統率三軍的張學良性格剛硬,處事果斷,原以為張學良會借此向他發難,沒想到見到張學良后,張學良對他十分客氣,不但沒有一絲懊惱,相反,張學良倒向赴會的北平名流和黨、政、軍要人熱情介紹張大千,說張大千的畫技高超,摹仿石濤的作品已經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讓張大千名聲大揚。張學良因買張大千的贗品畫而相互結緣,張大千對張學良寬大的胸襟更深為嘆服。從此,兩人聯誼交往,情愈深厚,張學良由此對張大千的畫也總是摯愛有加。
  爭畫也是1930年的北平。
  有一次,張大千在古玩店偶然發現了一幅《紅梅圖》,仔細鑒賞后,他認定這是清朝初期著名畫家新羅山人的真跡。他與店主討價還價,最后以300大洋成交。只是他來時并無購畫的準備,隨身并未帶足錢銀。于是雙方商定先把定錢交了,第二日再交錢取畫。事也湊巧,張大千前腳剛走,張學良后腳也來到了這個古玩店,他一眼就看中了這幅《紅梅圖》,決定買下來。店主回復此畫已經被人開價300塊定下了。張學良一聽,馬上說:“我出500塊你賣不賣?”一下就能多賺200塊大洋,店主當然樂不可支。張學良當即讓副官交足款項,心滿意足地將畫帶走。第二天張大千得知情況,叫苦不迭,可又毫無辦法。
  贈畫    1961年3月,僑居海外的張大千專程回臺灣省親。他向有關方面提出,請盡快批準他探訪張學良的請求。局外人不知曉張學良與張大千以往鮮為人知的交往,臺灣當局也沒有為難。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張大千直奔臺北北投復興路70號的張學良府第,兩位分別26年的老朋友終于相見了。歲月雖無情,人老了,但兩人依舊談笑風生,妙語迭出,連坐在一旁的趙四小姐也插不上口。張大千赴臺省親結束,就要登機回巴西了,張學良偕趙四小姐趕到機場送行。臨別時,張學良送上一件用紅綢子包卷得很精美的禮物,囑咐張大千回府后再打開。飛機升空后,無法忍耐的張大千懷著急切的心情打開紅綢子一看,原來是1930年兩人爭購的那幅《紅梅圖》。在便箋中,張學良告之30年前強行購畫,“非是有意奪兄之好,而是愛不釋手,不能自禁耳?!睆埓笄Щ氐桨臀骷抑泻螅那槿詿o法平靜。為了回敬張學良的情意,他閉門謝客,專心致志地伏案畫了一幅《臘梅圖》,請人捎給了張學良。30年前爭畫,30年后贈畫,音相同,義有別,歲月見證的是相互的情意深深。
  借畫    1971年,張大千準備在美國舊金山砥昂博物館舉行40周年作品回顧展。待人隨和的張大千,卻一般輕易不肯為人作畫,但凡贈予者,多為摯友。而這次畫展,顧名思義,展出的作品應該是不同時期的代表作。這樣一來,他就不得不向散居世界各地的友人們,籌借他贈予的珍品。但有些人托辭不肯借展,有些人借給的并非張大千開列的得意之作,這令張大千非常為難。張學良也在求助借畫名單之中。他既擅收藏,又擅鑒賞,自然明曉自己手中所藏作品的優劣;挑來挑去,選中了1935年張大千回贈給他的那幅《黃山九龍瀑圖》,寄給張大千。此畫上款為:以大滌子法寫奉漢卿先生方家博教;下款是:乙亥十一月,大千張爰。張大千接到這幅蘊含舊日情結的畫卷,浮想聯翩,情腸難擬。他鋪開畫紙,凝神為至交張學良作了一幅《梅花圖》。撂筆后,仍覺意猶未盡,于是又在上面題寫了一首七絕《贈漢卿學良兄》:攀枝嗅蕊許從容,欲定橫斜恐未工??吹揭股蠲髟挛g,和畫和夢共朦朧。
  裱畫   1978年,在海外飄泊多年的張大千,舉家定居臺灣。此后,臺北高層人士間便流傳起一個“三張一王,轉轉會”的雅號。張學良、張大千、張群、王新衡,四人情深意篤,來往頻頻,后來發展到每月相聚一次,輪流坐莊。相聚內容,即興而定,或結伴郊游,或品嘗佳肴。張大千還是在海外飄泊時就知曉張學良平素喜好美食的名聲。老友心通,1981年元宵佳節的第二天中午,張大千特意以大風堂名肴宴請張學良與趙四小姐。為了助興,張大千還邀請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江北申夫婦、張群及其長子張繼正夫婦作陪。酒足飯飽,賓主盡歡后,張學良別出心裁地要把菜譜拿回去留作紀念,非請張大千題款不可。這菜譜是張大千親自擬定和書寫的,說來算是彌足珍貴,但張學良珍重情誼的心意,更使在座的人不禁感嘆?;丶液螅瑥垖W良將菜譜接裱成一個長卷。老友如此看重自己,張大千為之深深動情。張大千隨后在接裱的一半多長的空白處,欣然作畫:一撮鮮綠的蘿卜纓,五棵圓潤的紅蘿卜,與翠葉紛披的大白菜相映生輝。并題詩:蘿菔生心芥有孫,老夫久已戒腥葷。臟神安坐清虛府,那許羊來踏菜園。

                       摘自《人民政協報》 張興武  2001-06-29
10#
發表于 2005-7-29 16:15:07 | 只看該作者

張大千收藏軼聞

張大千借徐悲鴻的一幅畫到2005還沒有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QQ|時事點擊|中國書法全集|小黑屋|松竹書院|養晦書塾|劉正興畫苑|藝術展廳|學術研究|收藏鑒賞|自治社區|休閑社區|Archiver|書法在線 ( 京ICP備17008781號

GMT+8, 2025-5-14 12:02 , Processed in 0.27810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