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書法在線

標題: 白謙慎:歐美的中國書法研究已不如從前活躍 [打印本頁]

作者: 侯勇    時間: 2013-9-9 22:37
標題: 白謙慎:歐美的中國書法研究已不如從前活躍
歐美的中國書法研究已不如從前活躍
白謙慎   發表于2013-09-09 08:27

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對中國文化了解的深入,很多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學者開始關注中國書法及其歷史,也有數量不是很多但卻頗為可觀的研究成果。
  歐美的中國書法研究以美國最為蓬勃,然而近十余年來,歐美的中國書法研究不如以前活躍了。方聞先生退休之后,接替他的教授雖然對書法也有興趣,但畢竟不是專家。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藝術史專業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培養以中國書法為論文選題的博士了。而在歐洲,隨著雷德侯教授的退休,海德堡大學大概也不會再像過去那樣是歐洲中國書法研究的重鎮了。


  由于西方并沒有可以和中國書法相對應的藝術,中國書法的收藏和研究在歐美晚于繪畫和器物的收藏和研究。不過,20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對中國文化了解的深入,很多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學者開始關注中國書法及其歷史,也有數量不是很多但卻頗為可觀的研究成果。
  歐洲的中國書法研究,以德國為重鎮。海德堡大學的雷德侯教授對中國書法一直很重視。他的博士論文為《清代的篆書》,其另一本重要的著作為《米芾與中國書法的古典傳統》。他還有一些論述中國書法的單篇論文,其中有兩篇被譯成中文。柏林東方博物館的館長Adele Schlombs的博士論文是《懷素及中國書法中的狂草的誕生》(德國的博士論文一般都出版)。臺灣的戴麗卿小姐在德國以“于右任先生的書法”為題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在法國,華裔學者熊秉明先生有關于草圣張旭的法文專著,他的中文著作《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對傳統書論進行分類,作了體系建構的工作,加上文字優美,和1980年代美學熱、文化熱的中國書學界十分合拍,發表后,在大陸書學界受到熱烈歡迎。瑞典學者比萊德(Jean Francois Billeter)的英文著作《中國的書寫藝術》,在介紹中國書法藝術時,把西方藝術作為參照,寫得甚是生動,是一本很適宜于西方讀者的書籍。自1990年代以來,又有幾位歐洲學者以中國書法為題撰寫博士論文,如德國的勞悟達(Uta Lauer),是雷德侯先生的弟子,她曾專門研究過和趙孟頫夫婦關系密切的高僧中峰明本的書法。目前,在歐洲最優秀的書法史研究者是意大利拿波里大學的畢羅教授(Pietro De Laurentis),他對中國古代書論有著多年的深入細致研究,他最近剛剛出版了關于唐代書論家孫過庭《書譜》的專著。近年來,雷德侯教授一直在主持一個北朝刻經的項目,在山東各地廣泛地調查佛教摩崖刻經的狀況,已經發表的單篇論文,讓人十分期待其研究成果的早日問世。
  歐美的中國書法研究以美國最為蓬勃,自1970年代以來有過多次中國書法展覽,近年來研究中國書法的學者的人數也有所增長。展出目錄一直是歐美藝術史界的一種重要著述方式,它的好處是能比較快地反映新的學術成果(美大學出版社審核和出版學術著作的周期較長)和發表未曾發表過的藝術作品,同時因在展出期間出版,容易引起大眾的關注。1971年,曾佑和女士在美國費城舉辦了歐美第一個大型的中國書法展,同時出版展覽目錄《中國書法》,比較全面地向西方介紹中國書法。1977年,當時執教耶魯大學藝術史系的傅申先生主持了一個比曾女士的展覽更具研究深度的展覽,其展覽目錄《海外書跡研究》至今在歐美仍被書法研究者、收藏者作為重要的參考讀物。在展覽的同時,傅申先生還策劃了在西方的第一個中國書法學術研討會,提高了藝術史學界對書法研究的重視。1999年3月在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舉辦的艾略特收藏中國書法展,也出版了由韓文彬(Robert E. Harrist, Jr.)、方聞等多位學者編寫的450頁的大部頭研究圖錄,收有論文《中國書法的理論和實踐》、《王羲之與中國書法文化》、《書法與宗教》、《明代蘇州地區的書法》、《晚明書法中的奇》、《中國尺牘的私人性與公眾性》、《中國書法與建筑》等。艾略特收藏中國書法展開幕時,還舉辦了中國書法史討論會,出版了討論會論文集。美國近十余年來,在美國專門致力于收藏書法的藏家并不多,其中最活躍者是雅虎的創始人、前總裁楊致遠先生(Jerry Yang)。在楊致遠先生的收藏中,較早的有元代的作品,但最為突出的還是明清時期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吳門書家和晚明清初諸大家的精品。2012年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為楊致遠的收藏舉辦了“法跡:觀遠山莊珍藏法書展”,并出版了351頁的研究圖錄,可以說是近十余年來西方最大規模的書法展和研究圖錄。圖錄由該館資深館員Michael Night博士和張子寧博士編輯,共有九篇論文,Michael Night的導論,王連起的《趙孟頫小楷真跡妙法蓮華經考》、肖燕翼的《觀遠山莊藏明人法書讀記》、王耀庭的《陳洪詩翰冊研究》、何傳馨的《清代中后期金石派書法》、黃惇的《十八世紀揚州的書法風氣》、薛龍春的《從“點畫”到“線條”:論晚明書法的小大之變》等七位大陸、臺灣的學者的論文,他們的論文全部中英對照,是此書的一個特色。兩位美國學者則是詩詞翻譯家Jonathan Chaves和著名董其昌專家李慧聞(Celia Carrington Riely),前者的文章分析論書詩的傳統,后者研究觀遠山莊藏的兩件董其昌書法。此外,一些展覽的研究圖錄也包含了研究書法的內容,如何惠鑒和Judith G. Smith 合編的《董其昌的世紀》(1992),里面不但有許多董其昌的書法作品,還有研究董其昌書法和所用印章的論文。再如,張子寧、白謙慎等編寫的《天倪:王方宇、沈慧藏八大山人書畫》展覽圖錄中,也有許多八大山人的書法精品以及筆者撰寫的研究八大山人書法印章的論文。專題研究性質的展覽過去在中國大陸不多,近年來逐漸有所增加,也出版了一些專題研究圖錄(如幾年前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蘭亭特展的研究圖錄),但依然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今后或可以借鑒歐美、中國港臺和日本的經驗,多籌辦專題書法展覽,并出版研究圖錄,向外界披露博物館的藏品和研究成果,這樣可以推動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
  博士論文是美國中國書法專題研究的主要著述方式。在目前已經完成的關于書法的博士論文中以普林斯頓大學為最多。普林斯頓大學能成為研究中國書法的重鎮是和方聞先生分不開的。該校藝術史系的方聞教授是清末著名書法家李瑞清的侄子李健的入室弟子,對中國書法史一直有興趣。自從1960年代方聞先生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教授后,他就一直積極在美國推動中國書法的研究。由于該校的中國書法收藏(包括私人寄藏)在全世界的大學美術館中首屈一指,所以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書法研究,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原作。從1970年代以來,在美國完成的博士論文有:傅申的《黃庭堅的書法及其贈張大同卷——一件流放中書寫的杰作》(普林斯頓大學,1976),Christian F. Murck,《祝允明和蘇州地區對文化的承諾》(普林斯頓大學,1978),Steve J.Goldberg的《初唐的宮廷書法》(密歇根大學,1981),王妙蓮的《鮮于樞的書法及其1299所書〈御史箴〉卷》(普林斯頓大學,1983),Amy McNair的《中國書法風格中的政治性:顏真卿和宋代文人》(芝加哥大學,1989),朱惠良的《鐘繇傳統:宋代書法發展中的一個關鍵》(普林斯頓大學,1990),Adriana G. Proser的《道德的象征:漢代中國的書法和官吏》(哥倫比亞大學,1995),白謙慎的《傅山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變遷》(耶魯大學,1996),王柏華的《蘇軾的書法藝術及其〈寒食帖〉》(哥倫比亞大學,1997),Alan Gordon Atkinson的《按九曲度新聲——王鐸的藝術與生平》(堪薩斯大學,1997),張以國,《王鐸草書線條的意義》(哥倫比亞大學,2001),盧慧紋的《一種新的皇朝書風——北魏洛陽地區石刻書法研究》(普林斯頓大學,2003),薛磊的《朦朧的鶴:記憶、隱喻與中國六世紀的一個石刻》(哥倫比亞大學,2009),何炎泉的《北宋書法的物質文化》(波士頓大學,2013)。還有一些博士論文雖非專門討論書法,但它們的研究對象卻是中國書法史上舉足輕重的或有一定影響的人物,因此對研究書法史也很有價值,如金紅男的《周亮工及其〈讀畫錄〉——17世紀中國的贊助人、批評家與畫家》(耶魯大學,1985)和李慧聞的(Celia Carrington Riely),《董其昌生平(1555-1636):政治和藝術的交互影響》(哈佛大學,1995)等。美國的許多博士論文并不由出版社出版(這點和德國不同),要利用這部分研究成果,可以向密歇根博士論文復制中心郵購,所以對學術界來說還是比較方便的。
  從1990年代后期以來,在美國有四本關于中國書法的專著出版,即石慢(Peter C. Sturman)的《米芾:北宋的書法風格與藝術》(耶魯大學出版社,1997),Amy McNair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成的《心正筆正: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一書(夏威夷大學出版社,1998),我的《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3),韓文彬(Robert Harrist, Jr.)的《摩崖:中國中古時期石刻書法研究》(華盛頓大學出版社,2008)。在歐洲,近年來的書法專著就是上面提到的勞悟達女士的中峰明本研究和畢羅的《書譜》研究。
  在通論式的著作中,早期有楊毓珣先生法文版的《漢代以來的中國書法》(1937年),蔣彝先生的《中國書法》(最先于1938年在英國出版,修訂本1973年由哈佛大學出版),此書的特點是通俗生動、文筆流暢,至今依然被許多學校作為中國書法課的基本教材。生前長期居住在紐約的張隆延先生,是黃侃和胡小石先生的弟子,對書學有精深的造詣,他曾和洋弟子Peter Miller合作出版了《中國書法四千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90)。居住在夏威夷的曾佑和女士在1993年出版了《中國書法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國也曾出版過一些不是藝術史學者寫的、但卻和中國書法有關的學術著作。譬如說,著名漢學家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曾在1950年代末和方聞教授一起在普林斯頓大學創辦了美國第一個博士生項目,他曾和朱鴻林合作,出版了《書法與古籍》的展覽圖錄,討論書法和版刻的關系。政治學學者Richard Kraus長期研究中國政治文化,曾經寫過《鋼琴和政治》一書,討論1949年以后,圍繞著西方音樂問題上的一些爭論。他的另一本著作《筆力千鈞:當代政治和中國書法》一書則探討書法在當代政治生活中的角色。這些著作對書法史的研究也很有借鑒意義。
  從我在上面列舉的博士論文和書籍,不難看出,西方既有的學術機制鼓勵專題性的研究。有學術特點和風格的單篇論文和專書在高校專任教員的評審制度中占重要的因素。相比之下,綜合他人研究成果的教科書或面面俱到、四平八穩、無獨特建樹的通論則得分很少。這種體制無疑鼓勵學者們從事具有原創性的專題研究。因此,西方從事中國書法史研究的人員雖不多,但概論式的著作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
  需要指出的是,近十余年來,歐美的中國書法研究不如以前活躍了。方聞先生在十二年前退休了,接替他的教授雖然對書法有一定的興趣,但畢竟不是專家。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藝術史專業很難再像過去那樣培養以中國書法為論文選題的博士了。而在歐洲,隨著雷德侯教授的退休,海德堡大學大概也不會再像過去那樣是歐洲中國書法研究的重鎮了。這對于喜愛和關心書法的人們來說,確實令人深感遺憾。■


作者: 侯勇    時間: 2013-9-9 22:39
《艾略特藏中國書法研究》

作者: 侯勇    時間: 2013-9-9 22:40
Amy McNair著《顏真卿書法與宋代文人政治》
作者: 侯勇    時間: 2013-9-9 22:41
傅申等著《海外書跡研究》
作者: 侯勇    時間: 2013-9-9 22:42
畢羅著《書譜及其作者孫過庭研究》

作者: 侯勇    時間: 2013-9-9 22:43
韓文彬著《摩崖;中國中古時期石刻研究》

作者: 鄭之堰    時間: 2013-9-10 01:49
拜讀!!!
作者: 王義    時間: 2013-9-10 17:36
認真學習了




歡迎光臨 書法在線 (http://www.feigov.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