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漣(1956年-),女,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經濟學家。文化大革命中在湖南從事鐵路建設。1979年考入湖南師范大學歷史系,1983年畢業后在湖南財經學院工作。1985年考入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1988年獲復旦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曾在廣州暨南大學任教,后在《深圳法制報》社任編輯,業余從事經濟學的研究工作,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1999年《三聯生活周刊》將她列為25位時代人物之一,稱她“代表了中國改革的良心”。迫于國內壓力,2001年6月14日從深圳家中只身出走,先經由北京前往新加坡,后取道日本到美國。目前旅居美國。何清漣至海外后,撰寫了《霧鎖中國》,這是目前唯一一本專門研究政府控制媒體的專著。美國《商業周刊》于1999年6月14日“亞洲之星”專號曾將何清漣評為“亞洲之星”(50 Leaders at The Forefront of Change,THE STARS OF ASIA)。近年來專門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尤其是對中國社會轉型期資本形成的特點,政治資本形成的特點,政治資本、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等各種社會資本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國家、社會和市場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國家、社會和市場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沖突的關系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主要代表作為《人口:中國的懸劍》,《現代化的陷阱》,《經濟學與人類關懷》《我們仍然在仰望天空》等著作。其中《現代化的陷阱》在海內外引起轟動,成為學術著作中罕見的暢銷書。并于2000年獲首屆長江讀書讀者著作獎。
劉緒貽,1913年5月13日出生于中國湖北省黃陂縣,1940年清華大學學士,1944年畢業于西南聯大,獲社會學學士。1947年芝加哥大學碩士。回國后任武漢大學教授,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特邀兼任研究員,兼任中國社會學學會、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天津市社會科學院顧問,《美國歷史雜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國際特約編輯。劉緒貽主要研究歷史(特別是美國史)和社會學,發表著譯(大部分有合作者)900余萬字。史學方面代表性著作有任兩總編之一的六卷本《美國通史》和《當代美國總統與社會——現代美國社會發展簡史》;代表性譯著有《羅斯福與“新政”,1932–1940》,《世界史編年手冊(古代中古部分)》和《1900年以來的美國史》。社會學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改革開放的社會學研究》和《中國的儒學統治》;代表性譯著有《美國社會發展趨勢,1960–1990》;另《黎明前的沉思與憧憬》等著作。
王德威 (1954年11月6日-),比較文學及文學評論學者,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長江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2002年至2004年間曾任哥倫比亞大學丁龍講座教授。王德威是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繼夏志清、李歐梵之后的第三代領軍人物,亦是中國現代文學界最重要的優秀學者之一。多年前,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的一句“沒有晚清,何來五四?”振聾發聵,引來國內學界的一片爭議。王德威從晚清以降翻譯外學與闡釋傳統的文學再造活動出發,看到了晚清學者兀自發展的不同的“現代”視野。著有:《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臺灣:從文學看歷史》、《一九四九: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后遺民寫作》、《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自由主義與人文傳統》、《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15論》、《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Narrative)》、《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眾聲喧嘩以后:點評當代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知識的考掘》(譯著,原作者福柯)等。曾獲聯合報最佳圖書獎、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
朱云漢(1956年2月3日~),臺灣臺北人,為政治學學者。朱云漢祖籍浙江諸暨,1956年2月3日生于臺北。1977年畢業于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1979年獲臺灣大學政治學碩士學位,1987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擔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特聘研究員、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併兼任蔣經國國際學術基金會執行長,是臺灣最具國際聲望之政治學者之一。朱云漢的研究專長為東亞政治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兩岸關係、民主化,以及社會科學方法論。在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長期開設「中國大陸政經社變遷」、「國際政治經濟學」以及「東亞政治經濟」等課程,在大學部則教授「社會科學方法論」、「比較政府與政治」等課程。他目前擔任「亞洲民主動態調查」總主持人,此一大型跨國調查研究項目利用社會調查方法,長期追蹤東亞十三個國家與地區公民政治價值與行為的變遷,以及公民對于政治體制正當性以及治理質量的評價。他曾三度獲得國科會杰出研究獎,并曾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副教授、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學術顧問委員會委員、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諮詢委員。在學術著作方面,編著有 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1992), Consolidating Third-Wave Democraci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7), China Under Jiang Zemin (Lynne Reinner, 2000), The New Chinese Leadership: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fter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How East Asians View Democrac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Citizens, Elections and Parties in East Asia (Lynne Reinner Publishers, 2008),《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的理論與實踐》、《民主化與經濟沖突》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等十馀本專書,并于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World Politics, Journal of Democracy, Journal of Politics, China Quarterly, Asian Survey、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政治學報、政治科學論叢等中英文重要期刊發表論文五十馀篇。目前擔任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Pacific Affairs, China Review, Journal of Democrac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等國際學術刊物的編輯委員,共同創辦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并曾任中國政治學會理事長(2003~2005),于2009年當選為美國政治學會理事,為該學會成立一百多年來第一位來自亞洲學術單位的理事。并于2012年七月當選中央研究院第29屆院士,成為1949年以來政治學門的第二位院士(另外一位是胡佛院士)。
俞可平(1959年-),浙江諸暨人,政治學博士,中國當代政治學者。德國杜伊斯堡大學名譽博士,哲學和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全球治理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政府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凱風政治發展研究所所長、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經典作家基本觀點研究”課題首席專家、“中國地方政府改革創新研究與獎勵計劃”總負責人,兼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大學等校教授、研究員或名譽教授,曾任聯合國政府創新咨詢專家、美國哈佛大學、杜克大學、德國自由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客座教授或高級研究員。1981年,俞可平畢業于浙江師范學院紹興分校(今紹興文理學院)。1982年,考取廈門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政治學專業,后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現為哲學和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并擔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等職。2008年被中國改革研究會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30名社會人物”,2011年被美國《外交政策》雜志評選為“全球百名思想家”。俞可平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政治哲學、中國政治、比較政治、治理與善治、全球化、公民社會、政府創新,曾發表多種學術著作。2006年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引起各界廣泛關注。著有《治理與善治》,《公益政治和權利政治:當代西方政治哲學評析》,《全球化與國家主權》(合著),《增量民主與善治》,《全球化與政治發展》,《社群主義》,《中國公民社會的制度環境》(中英文),《民主與陀螺》,《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Glob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China’s Governance》,《國家治理評估:中國與世界》(中英文),《中國は民主主義に向かぅ》,かもがゎ(日本京都),2009 等。
丁學良,政治社會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生于安徽宣城(今宣州)。復旦大學碩士。攻讀碩士期間的論文受到于光遠、蘇紹智的賞識,畢業后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1983年,丁學良的碩士論文《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觀之概覽》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屆“中青年社會科學獎”一等獎,獲得公派自費留學美國的機會。1992年獲得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師從社會思想大師丹尼爾·貝爾。在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之前,曾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高等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丁學良在2006 -2008學年期間,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總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高級研究員,在北京從事有關區域競爭力和全球人才流動項目的研究,以及中美在和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兩大領域里的學術交流。同時期,他還兼任中國政法大學等幾所大學的客座教授。2008年9月,他回到香港科技大學。過去十年來,丁學良在環太平洋諸國家和地區從事比較現代化的研究和教學,先后工作于哈佛大學本科生院、國立澳大利亞大學亞太研究院和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他獲得的學術性質獎勵和資助包括美國匹茲堡大學“大學校長研究獎學金”、“哈佛大學獎學金”、“福特基金會個人研究基金”、“國立澳大利亞大學-北京大學學術交流年度基金”、香港“大學研究基金會”等。丁學良現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立澳大利亞大學高等研究院兼職研究員。1997年至今任《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清華社會學評論》等雜志的編委。他著述頗豐,觀點新穎,是當今研究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問題方面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權威。丁學良的英文、中文著作和論文分別由劍橋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臺灣聯經出版公司、北京大學出版社、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The China Quarterly, The China Journal, Asian Survey, Crime, Law & Social Change 等發表。
張博樹,獨立學者,著名憲政研究專家。1955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獲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學士學位,1985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研究方向為現代西方哲學中的歐陸批判理論,1988年、1991年分別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學位。曾長期任職于該院哲學研究所。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張博樹先生專注于制度現代化的政治哲學和歷史學領域,開始傾全力研究過去一百年中國制度現代化進程遭遇的種種曲折,確定了20世紀中國專制主義批判的研究主題,致力于原創性中國批判理論的建構。目前,相關主題的六卷本專著正在撰寫之中,第一卷已經在香港問世。從操作層面研究中國憲政改革的系列報告也正在陸續推出,其中的主報告“中國憲政改革:背景、目標、實施步驟與約束條件”于2007年在互聯網推出后,引起廣泛反響。2009年12月,張博樹先生以行政違紀為由被中國社科院“限期調離”,2010年3月被正式辭退,張博樹先生發表公開聲明,對社科院進行討伐,遂成為轉型年代思想自由抗爭的標志性事件。主要著作:《經濟行為與人:經濟改革的哲學思考》,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Marxism and Human Sociobiology: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1994年出版;《現代性與制度現代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利維坦】導讀》,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出版;《重建中國私立大學》(與王桂蘭博士合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從五四到六//四:20世紀中國專制主義批判》、《中國憲政改革可行性研究報告》,香港晨鐘書局2008年出版;《解構與建設:中國民主轉型縱橫談》,香港晨鐘書局2009年出版;《我與中國社科院:后極權時代思想自由抗爭史的一段公案》,香港晨鐘書局2010年出版。主編《胡耀邦與政治改革:12位老共產黨人的反思》,香港晨鐘書局2009年出版。最近,張博樹先生又在香港推出新著《中國批判理論建構十講》,書中坦陳作者20年苦心孤詣創建中國批判理論的心路歷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中國批判理論的憲政自由主義立場和整體性、過程性的方法論原則,就中國轉型面臨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近年來,張博樹先生還就大國治理、公民維權、西//藏和新//疆問題等寫有大量時評,彰顯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
高瑜,祖籍中國河南,1944年重慶出生,已婚,有一子。她原來在中新社工作,負責人物專訪,在89年調往《經濟學周報》任副主編。89年,她多次參加知識分子的簽名活動,93年9月23日獲當局批出證件,準她10月14日離京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學1年。95年5月,她獲國際報業發行人協會在法國巴黎頒發「自由金筆獎」。同年11月6日,她又獲國際婦女媒體基金會頒發「新聞勇氣獎」。97年5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新聞自由日頒發「吉耶爾莫.卡諾世界新聞自由獎」。同年,她獲無疆界記者新聞獎。2000年,她獲選50名「世界新聞自由英雄」。10月2日,她的政治權利獲得恢復,做回一個自由人。目前,她潛心寫作,書名暫定為《中國新聞五十年》。2002年6月初,她假裝到泰國旅游,在香港「過境」,出席了第七屆人權新聞獎頒獎典禮,擔任主講嘉賓。2006年6月第二次次獲國際婦女媒體基金會頒發的”新聞勇氣獎”。Gao Yu, a former writer for a Hong Kong magazine who was arrested in October 1993 and sentenced in 1995 to a six years term for passing state secrets. She is in extremely poor health. She often loses consciousness, and her limbs are swollen because of serious heart and circulation probl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