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書法在線
標題:
鄭志剛評靳尚誼、李剛田等(1)
[打印本頁]
作者:
淡然處之
時間:
2011-10-17 23:14
標題:
鄭志剛評靳尚誼、李剛田等(1)
這是著名美術批評家鄭志剛先生的又一力作,將有過河南經歷的書畫名家作了依次梳理,值得一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f5b8f10100yc9t.html
履豫書畫人選論
鄭志剛
內容摘要
:剝除現實人際羈絆,遵循文藝批評客觀規律,以“深情冷眼”的姿態,對藝術生命中有著河南屐痕的書畫人作隨機抽樣選論(以姓氏筆劃為序),或收明目醒神之效。
關鍵詞
:油畫,國畫,書法,篆刻,筆墨,修養,心態,理性,名利
丁中一
丁先生的名字簡練得令人過目難忘,彼畫亦如之。但據他夫子自道,每一幅畫的誕生過程卻又繁難已極。他在強調自己的勞動濃度,不愿被忽略或誤讀。他說自己本是浙派水墨的根底,多年北居,藝術亦隨而“背井離鄉”,古稀之年,筆下非南非北,實屬“人造地設”者也。
晚年丁先生一派童真。他高瘦如鶴,頭發蜷曲,面容清癯,配上那副眼鏡,若再留起長須,瞧著倒有點賓翁的樣子。長得像賓翁,調侃而已;筆墨像賓翁,可要麻煩。好在丁先生異常在意自己的獨立性,和誰畫得都不同,丁中一只是丁中一。
清空古淡,是他畫作的基調。他的山水,是真冷逸。他的人物,似不屑于炫耀造型功夫、筆路曲直,而徑取風骨內質。徐渭、八大、石濤、金農、虛谷,性格中都有冷的一面,被他挨個提煉畫過,果然觀之如觸薄霜。
他也畫《夢中之秋》、《大吉圖》等富貴溫柔題材,但毫無甜膩之感。那雞冠紅、少女臉蛋紅暈,像是高原秋風中的柿子,紅得熱烈卻又沉靜,激動卻又克制,含蓄而不張狂。丁中一的畫像他的話一樣,沒什么高言大語,綿綿的,碎碎的,拗拗的。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林升的詩句。有意思的是,對畫家丁中一而言,杭州汴州,南北宋都,卻是他藝術發生發育的暖巢。在杭州,中國美院,夯牢了根基;在開封,河南大學,實現了漸變。在這兩座分屬長江、黃河流域的城里,丁中一不僅沒被熏醉,反倒越畫越清醒。他糅合了南北,在干、濕、濃、淡之間穿梭往還,最終淬煉出了屬于自己的個性畫語。
我嘗目擊他筆會現場作畫,熙攘嘈雜、敷衍應酬的大廳里,不難見到信手涂抹、使筆如飛的身影,然而丁中一卻忖度思量、舐墨潷毫,艱澀為之。他的線質,如雨鑿古墻、霜被老木,別具一種滄桑深味。如果能夠曠日持久地讀書習字,我相信他的畫會更魅人。
除了教書、作畫,丁先生還與動物有故事。他曾精心養侍過貓,其中兩只活了18歲,一只15歲。貓兒病歿之際,老畫家輒長慟無休,淚不能遏。他是把貓、狗當孩子養的,親昵地喚它們嬌生生的名字,與之纏綿私語。他是它們的靠山與保護神,不僅對自家的好,對大院里不論誰家的都好。但凡碰見,總要掏出隨身攜帶的火腿腸等,置于手心,柔聲輕喚,滿目愛憐地看著它們吃光咽凈。
他現在不養了,因為受不了生離死別。那幾只駕鶴之貓,使老畫師的心徹底碎了。似乎比瀟湘葬花還要凄哀,這是丁先生不能承受之痛。問他為啥不把貓畫下來,他搖頭半天不吭。
名字簡單,畫得簡單,活得簡單,數丁中一。
王宏劍
王宏劍是迥出俗流的中國油畫家,他的根在河南。2004年,49歲,他去豫晉京,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他有出色的繪畫才分,又有仰高鉆深的黽勉精神,取得今日成就,可謂天不負人。
他1955年生于河南靈寶,1981年畢業于河南大學美術系,1986年入調河南省書畫院任專業畫家。所以得調畫院,與其油畫作品《奠基者》斬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有著直接關聯。1984年的這屆美展上,他與曹新林、謝冰毅共摘得兩銀一銅,真正為河南美術長了臉。此次獲獎,可以說成了他們人生命運的轉折點,三人因之先后職事畫院,自茲駛入藝術創作的高速路。
王宏劍在全國美展中的驕人業績令同道們驚羨:1989年,油畫《春之祭》入選第七屆全國美展并引起爭論;1994年油畫《冬之祭》獲第八屆全國美展最高獎——優秀作品展獎;1999年油畫《陽關三疊》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金獎,實現了河南省在全國最高級別的美術大展中金牌零的突破;2004年,油畫《孟良崮》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銅獎。
王宏劍的拿手好戲是鄉土寫實題材,蒼涼、悲壯、凝重、雄深、凄寂、荒遠等觀感,溢滿了他的畫面,而在此之上卻又縱橫捭闔著雷霆萬鈞的詩意。讀他的畫,不得不怦然心動、如受重錘,如冷水澆脊,瞠視良久欲辯無言。
從《函谷關》、《神農架》、《佛光》、《黃河古驛》、《天下黃河》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每一幅畫的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經意之極的構思,絕無草率雷同之弊。盡管走的是西畫古典主義路線,他卻似乎要在畫面上盡力張揚一種純正的國畫味道。無論標題,還是構圖,無論題材,還是寓意,都好像要把深埋在底層父老血脈靈魂最深處的某種“苦澀與奮爭”和盤掘出,而后含淚晾曬。讀他的畫,如觀鉛云壓城、星垂大野,令人呼吸緊促,不得輕快愉悅。讀他的畫,分明又無時不在享受著一種深沉的詩意,如粗渾黃河潛流奔涌,如春夜風搖老樹吱嘎呻吟,百脈通暢汩汩湯湯,層層疊疊的大美激蕩在心間。
鄉土情結于王宏劍而言,是終生飲不盡的一斝醇酒。他是真懂農民,真懂土地,真懂這個飽受磨難的恢宏民族的。他充分認同并無限沉溺于民族傳統文化,直要把油畫畫成國畫。我見過他的國畫與書法作品,暗自欽服其孤詣與苦心。他在油畫畫面中所披露出來的寫意水墨式想象力與中國古典文學素養,都使我不得不堅信,一個不容忽視的出色油畫家,在我們眼前誕生了。
王寶貴
王寶貴的字,隸書最佳。一種簡靜古淡之氣,徐徐縈繞、浸潤,使人神清思幽。目之國內書界,高格若然者,依我看,只有他和華人德。
有人說王寶貴的隸書基因陳鴻壽,對此他是不承認的:“我之隸書,根柢在漢碑。《禮器》、《華山》、《張遷》、《石門頌》等,浸淫日久。漢碑質樸拙厚,亦由此定為自己隸書之基本格調,又以簡直之筆出之,裁汰波分。蓋因自己性情,厭繁瑣而喜單純恬淡,故成此一己面目。”
和平簡靜,是王寶貴心儀的風格,他的字也做到了這一點。其書風不是刻意設計、造作出來的。他向往文火慢燉,企圖以高潔的人格和深醇的學養,厚積薄發地養出來。自幼成長于文風熾盛的古都開封,王寶貴從游傅隱戈、李白鳳、武慕姚先生,獲益良多。三位老先生身體力行所傳達出來的信息,便是要用綿厚學養驅遣筆墨,而非斤斤于表層技法。這種理念深為王氏所領受,是以多年來,他“對園林、古琴、京劇、茶經等舉凡傳統文化、國粹諸方面的書籍,有無盡興趣,書法方面的書反而閱讀少了。”
王寶貴的字,直造“恬淡古雅”之境。在漢以上的書法遺留中,他以真我性情的杯盞,去汲取傳統養分的瓊漿,團圞渾化,得有今日貌相。而保持這種品貌有長久生命力的唯一辦法,只能是“務去名利之心,務去煙火之氣”地讀書、養氣、全方位入古。這真是一條令許多人望而卻步的寂寞之道,知易行難,不曉得王先生有沒有這般定力。
王威
王威在美術創作上的主要成就在素描和木刻版畫,都是具象寫實的路子。由于多年浸淫于斯,形成了刻骨銘心的慣性,以致影響了對“神采為上、形質次之”的寫意國畫的認識深度。他晚年的國畫創作,盡管有著不容忽視的技術含量,但并不能標示其藝術新高。
王威1930年生,河南杞縣人,自幼愛畫。中學時代拜呂佛庭為師,習工筆人物、山水。1949年底,考入開封藝術學校美術專科班。1954年,以調干生身份,考取中央美院華東分院(后浙江美院,現中國美院)二年級(版畫系,五年制本科)。歷任《河南大眾報》、《河南畫報》、《奔流》雜志美術編輯。1959年開始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曾任鄭州藝術學院美術系、河南大學美術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1996年6月獲中國“魯迅版畫獎”。
正如呂佛庭所言(《王威素描集》序),王威對素描下過極扎實的功夫。他的作品“風格寫實、嚴謹,不夸張;輪廓、明暗、透視,正確而不刻板;線條粗細、剛柔、疏密,變化而不雜亂。”即便今日審視,這番評價也是不過分的。精準老到的造型寫實功力,使王先生的版畫能夠耐得時光淘洗。創作于1950年代的《老趙的驢也牽來了》、《我們的生活天天向上》、《搶收搶種》、《春耕》;1960年代的《地頭學文化》、《再試試看》、《棉花姑娘》、《春暖出耕早》、《高山點種》、《麥收》、《治沙造林》;1980年代的《春到中原》、《路遇》、《情深如子》、《田園曲》、《山里紅》等一批作品,有著極為濃郁的生活氣息與時代特征。我個人最看好他的《二七風暴》、《西泠印社》、《胸中自有雄兵百萬》、《毛主席在延安》等,技法精細熟稔,構圖奇正相生,氣魄宏大,意蘊深遠,允推合作。
說王威是河南版畫的重要人物,當無疑義。在最具創造力的年華,以充沛的精力、旺盛的心力和成熟的技法,投入到木刻版畫創作中去,這是他藝術生涯最為絢爛的篇章。退休之后,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令他重拾國畫山水。可以說,如果沒有對“寫意”二字的超群認識以及與之相配套的水墨技法積累,欲出佳制是不能想象的。王先生當然有認識,也有積累,但高度與厚度,比起他的版畫,尚不能伯仲視之。在他的國畫里,影影綽綽出沒著版畫的影子。這是避免不了的。畢竟,數十年來最主要的心血汗水,并未灑在水墨之汪洋。
歡迎光臨 書法在線 (http://www.feigov.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