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書法在線

標題: (原創)論六十四卦相次 [打印本頁]

作者: 山居讀易生    時間: 2005-4-4 09:40
標題: (原創)論六十四卦相次


                              論六十四卦相次
                                                             山居讀易生

                                      一
    六十四卦之卦變和卦序,易學史上有許多不同解釋。最早的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序卦傳》。但這篇早已被證明非孔子所作,可能是漢朝經生所附。列卦序者具有精深哲學之思想結構,作《序卦》之文辭者僅言三才之旨,對卦象之精義毫無所知。然而若無該文,六十四卦相次將不知何如也。讀易而深究之士,必當了解整個卦爻辭之間之關系,前后反復閱讀,宜“韋編三絕”也。《序卦傳》作為資料,各位可以一參,記住其中的一些內容。學易就是這樣,非澄清此心,不可能見易之精髓。
    再來說六十四卦相次。王夫之曰:“易之為道,自以錯綜相易變化之經,而以陰陽消長屈伸,變化不居者為不測之神。”吾人觀《序卦》為說,有相應,有相成,有相反,卦與卦相次,儼然已定。看似言之有理,實則是當時作《序卦》之人對六十四卦相次之一種闡發,具體體現一種觀察世界與社會之思想結構。道若可測,則非道也。自《序卦》成文之后,后人對《序卦》相次之理研究甚少,多數是對《序卦》加以解釋,深信其言而不問究竟,此易學象數所以二千年發展緩慢也。六十四卦相次,其條理也,非其序也。又,六十四卦相次,非僅一種排列,近代馬王堆出土之帛書《周易》,其次序就與通行本相差較大。或謂帛書《周易》年代早于通行本,此更為妥當亦未可知。然吾人受通行本影響實在太大,故而此處解釋六十四卦相次,仍按通行本。帛書《周易》六十四卦相次之解釋,俟后專論。
    唐代孔穎達在概括六十四卦相次時,提煉出了“二二相耦,非覆即變”的觀點。他說:“今驗六十四卦,二二相偶,非覆即變。覆者,表里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比之類是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是也。且圣人本定先后,若元用孔子序卦之意,則不應非覆即變,然則康伯所云,因卦之次,托象以明義,蓋不虛矣。”(孔穎達:《周易正義》)這個“二二相耦,非覆即變”,初看起來是有點道理的。但是仔細追究下去,就不能令人釋然。這個觀點籠罩了后人,倒使人更加看不清六十四卦相次的本意了。 “覆”字,古代也用“復”或“綜”;“變”字,古代也用“旁通”或“錯” 。 “錯綜復雜”這個成語即來源于此。“覆”好理解。一個卦顛倒視之,就是另一個卦(只有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八個卦,顛倒視之,仍是原卦)。而且六十四卦相次確實如此。那么,“變”呢?這個問題孔穎達并沒有交代清楚。他也只是舉了“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之類”,至于其他諸卦如何變,為何如此變,并沒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說法。吾人要搞清楚的,是所以然。以下逐步進行分析。
    先來看上下經之分。《周易》上經卦數三十,下經卦數三十四。卦數雖不同,但卦體相同,同為十八,排列十分整齊。為何?根源在陰陽符號卦之妙用也。近世出土之數字卦則無此效果。因為數字卦不可顛倒視之,而陰陽符號卦則可。上面講了,顛倒視之,有兩種效果,一種變為另一個卦,一種不變,所謂“反復不衰”也。吾人首先要引起注意并加以分析的是,那幾個“反復不衰”顛倒視之仍同的八個卦在上下經之分布,因為這八個卦一卦可當兩卦。在上經有乾、坤、頤、大過、坎、離六個卦,下經只有中孚和小過兩個。職是之故,上經便比下經少四個卦,但卦體仍同為十八數。再來看爻數。吾人已知,上下兩篇六十四卦實謂三十六卦,陰陽共二百一十六爻,分陰分陽,各得一百零八也。由此可見,在吾國文化中,易數實有其乃在之意義,應用甚廣。隨舉一例,如《水滸》一百單八將,為何取這個數?蓋此為范圍天地,陰陽最大之數,過此又復也。
    分析六十四卦次,吾人要首先從中拈出幾對關鍵的卦,這幾個卦可以說起著轉承之作用。一組是十二辟卦,即乾和坤、泰和否加上臨和觀、剝和復、遁和大壯、夬和姤;一組是六爻“皆應”卦,即泰和否、咸和恒、損和益、既濟和未濟;一組是六爻“敵應”卦,既乾和坤、坎和離、震和艮、巽和兌。大家學易要注意一點,在《周易》里,幾乎所有的概念都是成雙成對的。記得一位漢學家說過,易經體現的是關聯的觀念,與佛教因果的觀念大不相同。“中國人不觀察現象的繼承性,他們只記下事態發展的交替情形。如果兩件事態使他們看起來有所關聯,那么這種關聯不是由于因果關系,而是由于成對的關系。此一種成對的關系,就好象事物的正面與反面,或者我們用《易經》的隱喻,它就好象回聲與聲音,或黑暗與光亮”(Granet)。這個觀點很有意思。
    前面說過,六十四卦中有一個大前提,乾坤是父母之卦,是最大的一對卦,乾坤毀則無以見易。而泰否是乾坤互交,所以也是大卦。除這四個卦之外,十二辟卦中的臨和觀、剝和復、遁和大壯、夬和姤這八個卦內或含乾,或含坤,都是陰陽之消長,沒有陰陽相雜的成分在內。這十二卦,是陰陽由盛而衰、由衰轉盛變化之關鍵所系,為六十四卦變化之樞要。所以,對于六十四卦而言,十二辟卦是十二個大卦,又稱消息卦,還有的稱之為君卦、侯卦。有一種觀點甚至認為,其余的四十八個卦,都是由這十二個辟卦生成。在《周易參同契》里,十二辟卦與十二月節氣對應起來,里面的每一爻和日子對應起來。在古代音樂著作和醫學著作里,也和十二律呂、十二經脈對應起來。為何稱“十二辟卦”?辟就是開辟。以乾坤兩卦開辟天地萬物所有氣脈,才有卦氣之由來。乾卦為陽從冬至開始,而節氣從冬至一陽生,乾卦是六陽爻分生五卦,夏至是一陰生,坤卦是六陰爻分生五卦。這里先按下不表。什么是六爻“皆應”?就是在六爻之中,初與四、二與五、三與上都是陰陽相應。什么是六爻“敵應”?就是在相應之位陰陽相同。陰陽相同,則為“不相與”,“不相與”有相敵之象,即今人所謂“同性相斥”也。這兩類都是各四組八個,詳見如前。
   
    十二辟卦分布在上經的有乾坤、泰否、臨觀、剝復;分布在下經的有遁大壯、夬姤。除了乾坤首出并建和泰否陰陽均衡外,臨觀、剝復反映的是陽氣消息,遁大壯、夬姤是反映的是陰氣消息。而且這十二個卦在整個次序中分布并沒有規律,好象日月星辰交錯之勢,非次第而成。此天道無心變化之故也。六爻“皆應”的八個卦分布在上經的只有泰否兩個,咸恒、損益、既濟未濟都分布在下經;六爻“敵應”的八個卦分布均衡,上經為乾坤、坎離,下經為震艮、巽兌。從乾坤到泰否,中間隔八個卦,從泰否到坎離,中間隔十六個卦,是為上經。從咸恒到損益,中間隔八個卦,從損益到震艮,中間隔八個卦,從震艮到巽兌,中間隔四個卦,從巽兌到既濟未濟,中間也隔四個卦,是為下經。卦數間隔在上下經分布得十分有規律。
    小結一句:十二辟卦是六十四卦卦次變化的關鍵,“皆應”和“敵應”卦是卦爻內部變化到一定時候的關節點。卦爻或敵或應到“皆”的程度,勢必走向另一個方面,卦爻內部又重新開始有敵有應。因此,可以說,“皆應”和“敵應”這十六卦,是六十四卦相次的綱領。當然,所有卦和爻之變化,都可以提煉到一陰一陽相蕩的太極上面。太極是六十四卦變易之根本所在,也是易生生不息之根本所在。

作者: 山居讀易生    時間: 2005-4-4 09:53
標題: (原創)論六十四卦相次
                                       
                                       二
    這里,還要列出乾坤、泰否、隨蠱、頤大過、坎離、漸歸妹、中孚小過、既濟未濟這十六個卦(為了照顧邏輯,有的卦與前面三組有重復,無礙)。因為這十六個都是六爻陰陽互變,是卦與卦之間的變化的“反復不衰,錯綜一如”。實際上,這里也告訴我們,觀卦次變化之理,不應只是一個個地看,而更應要一對對地看;不只是光看六爻,而更要看十二爻。就是要善于由顯推而至隱,由微推而見著。六十二卦雖陰陽有差,但是其卦必定兩兩相參,互為顯隱。可見者半,不見者半,十二位隱見具全。而用其見之六爻,彼六爻之隱者亦猶是也。故所用者必陰陽各六,凡十二爻之全也。張橫渠曰:“大易言幽明,不言有無”。其識卓矣!熊十力謂:“宇宙尚未發展至于生物層級,世或以為未有心。其實,非無心也,但幽潛未見耳。乾之初爻,取乾龍之象,明萬化、萬物、萬事,莫不由潛而之顯”。關于幽明潛顯,山居也舉一例,就是互聯網。你在未輸入域名之前,屏幕混沌一片,但絕不能說沒有,實際上是含萬有,此之謂潛。你一輸入域名,就跳出相關之內容,此之謂顯。但這個顯只是全體中極微小之一。一可見則道潛矣。這個例子,相信諸位都有體會。
    山居以為,六爻陰陽互變,在卦次變化中頗有“慣性”或“緩沖”的味道。正是這些“慣性”或“緩沖”,改變了可能一成不變的方向,使得這一系列變化不是一條枯燥的直線,而是一條美妙的曲線。我們再來看,上經:乾坤到泰否,中間隔八個卦;從泰否到隨蠱,中間隔四個卦;隨蠱到頤大過,中間隔八個卦。下經:從咸恒到損益,中間隔八個卦;從損益到震艮,中間隔八個卦;從漸歸妹到巽兌,中間隔兩個卦;從巽兌到中孚小過,中間隔兩個卦。正如尚秉和所言:“上經始乾坤,終坎離,而以否泰為樞紐。下經始咸恒,終既未濟,而以損益為樞紐。其間次序,皆有深意。圣人慮后世妄人,或有亂其卦序者。故為此以綰轂之。其意義可不深求也。”那么,卦次為何如此排布?中間又如何變化?
    再回過頭去看上下經之總體安排。上經自乾坤起,終于坎離。乾坤者,陰陽之根本,萬物之祖宗。為上經始,尊之毫無疑問也。坎離為日月,日月之道,為陰陽之經,所以始終萬物,以坎離為終。下經自咸恒起,終于既濟未濟。咸恒為男女之始,夫婦之道也,人倫之興必由夫婦,故下篇以此始。既濟未濟為終者,終而未終,實象征周易為一開放之宇宙,循環往復,非斷非常,生生不息也。上經以乾坤坎離為始終,下篇咸恒兩卦始,即包含有震巽艮兌四卦。既未濟為終,水火互交,象征天地開出后,人倫社會建立,乾坤自退其德,日月水火當大用也。吾人亦可從先后天卦位之變化看出,先天卦位,乾南坤北,離東坎西。一變為后天,坎離代乾坤分居南北,乾坤則退居西北西南也。如此,上下經均分八卦也。
    這里,還要指出一點的是,陰陽各為用,本無分尊卑。但既成對,總有先后。《易緯·乾鑿度》曰:“孔子曰:陽三陰四,位之立也。故易卦六十四,分而為上下,象陽也。夫陽道純而奇,故上篇三十,所以象陽也;陰道不純而偶,故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陰也。”又曰:“上經象陽,故以乾為首,坤為次,先泰而后否。損者陰用事,澤損山而萬物損也,下損以事其上,益者陽用事,而雷風益萬物也,上自損以益下,下經以法陰,故以咸為始,恒為次,先損而后益,各順其類也。”細讀全易,扶陽抑陰之旨,揭然可見。蓋孔子贊易,身逢亂世,早已洞察社會發展之憂患,行危言遜,有因時忌而不能明言者,不得不寄大義于微言之中,與《春秋》異曲同工也。《周易》,憂患之書也。
    乾坤首出并建,開出天地,有天地而后萬物生。陰陽之生,自下而上。天地交感,自陽而始。一陽滋生,帝出乎震。一索成震,再索為坎,交而為《屯》,三索為艮,交而為《蒙》。這是第一次小小相雜,震艮互覆,反復不衰者為坎。為什么是坎而不是其它?這里實際上隱含有“天一生水”的意思。海寧杭辛齋曰:“此卦坎上震下,中爻二至四為坤,三至五為艮。坎為水,艮為山,坤為地,震為雷;以見天地初分之后,地中純陽,鼓動如雷,發生地氣,為四周空氣之冷氣所激,氣化為水。故遍地之上皆水,而山亦淹沒水中,此地球初成,水陸未分”。或曰,《屯》取象雷雨,此為天開地辟之后,地殼中余火未息,不時噴發,是時太陽之熱度極高,故雨量甚多,晝夜亦較今為短,此生物之始也(蘇淵雷)。雖然有些解釋得有一定道理,可以作為拓寬思維之一種方式。但吾人仍須注意,切不可執著于文辭來理解六十四卦相次之理。《序卦》中之所謂“受之以某卦”、“不可以茍合”之類,理不可取也,與列卦象之大義,陰陽相蕩之道,不可相提并論。時勢發展有先后,吾人處不同時勢之中,遂以為互相之間有先后接續之必然次序,此人為之次序,非天道變化之次序也。
接下來,反復不衰者還是坎,只不過與其相交的是乾,而成《需》《訟》。天以其神生水,地以其化成水。是故繼乾后,坤與坎也交一次,而成《師》《比》。那么,是不是接下來還是這樣有規律呢?不是的。其實分析上下經,下經比上經要有規律得多,上經倒有點雜亂無章的感覺。正是這種相次紊亂,所以才引得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吾人須知,上經重點講得是天地日月水火變化相次之序,天地無心而運行,若是井井有條截然有序,便不自然了。邵雍在《漁樵問答》中樵者問:“敢問無心致天地萬物之方?”漁者答:“無心者,無意之謂也。無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因為無心,所以自然。自然,物自本然也。

作者: 山居讀易生    時間: 2005-4-4 09:58
標題: (原創)論六十四卦相次

                                       三
    那么,相次紊亂,是不是就不能分析了呢?還是能分析的。因為不管如何變,總是逃不出一陰一陽相生相蕩之道的。從《師》《比》到《謙》《豫》這十個卦,以《泰》《否》為中軸,都是一陽五陰或是一陰五陽,有對應地一陰或一陽消長,滌蕩乾坤。《師》《比》二五為陽,《謙》《豫》三四為陽,消坤之陰;《小畜》《履》四三為陰,《同人》《大有》二五為陰,消乾之陽。這里,有人會疑問,作為一陰五陽或一陽五陰的剝復和夬姤兩對辟卦在哪里?為什么在這里不出現?再去看這兩對辟卦的位置,更是傻了眼。剝復在上經的第23、24的位置,《師》《比》到《謙》《豫》這十個卦距此還有一定距離,而夬姤卻是在下經,是否有點毫不相干的味道?呵呵。山居在上面說過,上經的臨觀、剝復反映的是陽氣消息,下經的遁大壯、夬姤是反映的是陰氣消息,故而如此也。以泰否兩邊安排一陰一陽各四卦言,所以喻二五與三四各位間陰陽升降之消息,合則為中四爻。而泰否尚有初上之變,即為繼泰否之隨蠱。前面說了,乾坤、泰否和隨蠱都是陰陽互變之卦,所謂“反復不衰,錯綜如一”。其中乾坤本身六爻“敵應”,到泰否本身六爻“皆應”,再到隨蠱陰陽互見,其發展是否有一種開放式螺旋型之味道?惟其開放,故能螺旋;惟其螺旋,故能開放。開放而后能持續,螺旋而后能上升。螺旋之后一圓與前一圓相似但不相同,相續而由非常。宇宙之發生,實是一開放式螺旋型運行軌跡也。郭沫若先生曾經把《序卦》的發展比作“連環”,“這些連環若有關系若無關系地銜接著”,認為兩千年前的思想“把世界看成進化,而且進化的痕跡是取的連環的形式,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切都有個盡頭,一切都沒有絕對的盡頭;一切都是相對,一切都不是絕對的相對;相生相克,相反相成地,這樣進展起來,這是多么有趣味的一個宇宙觀呢?”山居以為,郭沫若先生用“連環”兩字還不能準確地表達宇宙的發生與發展。因為“連環”有點平面的意味。而此開放式螺旋型運行軌跡非平面也,在三維或四維乃至更多維之中也。此義用諸六十四卦相次,非能用言語解釋具體卦爻之變,而須整體體悟也。而二維,三維,吾人可知;至于四維以上,不能知也,故而存而不論。存而不論之目的,在于教人關注當下,超越此在也。山居嘗聽人說四維五維理論,曰上帝鬼神在四維五維甚至更多維處,上帝能看到我們,安排我們,而我們卻不能看到上帝,更不用說安排也。該說殊堪可笑,實為某些淺薄之宗教家慣用伎倆也。
    師比之后、隨蠱之前的卦次,王夫之是這樣說的:“天乃以其全體生巽生兌,二交乎陰,為小畜履。天既交陰,則合乎地而為泰否。天于是乎成火而為同人大有。地受天施而效其化,亦以其全體應乎陽,生艮生震而為謙豫。天地屢交以施生,則其化且錯,故隨蠱陰陽交雜而自相錯。隨蠱者雜之始,少長相耦而不倫,而天地之純變矣”。到謙豫為止,一乾一坤或上或下,相次還有一定規律。師比和同人大有,天地水火四德具備,四卦一體,以見陰陽各六,互為顯隱之十二位。履小畜和謙豫,亦得天地變化之全,四卦一體,以見陰陽各六,互為顯隱之十二位。隨蠱以前各卦,皆有陰陽相聚而或有乾或有坤之象,其卦較純。到隨蠱以后,就開始慢慢雜起來。在八卦諸象中,震為長男,兌為少女,巽為長女,艮為少男,震兌之交為隨,巽艮之交為蠱。此所謂“少長相耦而不倫”。倫者,條理也,秩序也。不倫則雜矣!雜和純相對。同性為純,陰陽為雜。乾坤是最純之卦,既濟未濟雖然是皆應之卦,但卻是陰陽相雜,是全雜而無近純之卦。隨蠱雖然是三陰三陽,但尚有中四爻為兩陰兩陽相鄰,故而還不算是雜的,后面的噬嗑、賁比隨蠱還要雜些,因為噬嗑、賁只有兩陰相鄰。卦次發展到蠱,計十八卦,為爻一百零八,已備陰陽之數。又,易數十有八變而成卦,其斯之謂乎!蠱者,變也。自蠱以后,又從乾坤另起一大環(當然環中更有小環也),所謂“另起一局,別開生面”也。泰否為乾坤,人易知之,若蠱下之臨為乾坤,人不省也。此處須參觀臨之爻辭,方知臨含乾坤之德,實具乾坤之大用也。另須引起注意的是,臨觀與屯蒙還有聯系。吾人試將兩個卦體作一移動,使屯蒙居臨觀位,發現陰陽消長、反覆變通之變化要有規律得多。為什么不這樣放呢?是不是古圣在列卦次時有意在破規律這個執呢?還是通過調換移動,來體現天道無心而變、不可端倪之效呢?這個至今還是一個謎團。
    臨、觀開出新一環之后,噬嗑、賁繼續相雜。噬嗑、賁是由震離和離艮構成,用上面的話也是“少長相耦而不倫”。相雜到此,陽氣剝盡,然剝猶純,尚不成雜。剝極必復,剝復兩卦一體,是天地之本然,毋庸贅言矣。一陽來復之后,天地相應,乾坤為互,與震交為無妄,綜之則為大畜。到大畜這里,就是天化之終。王夫之曰:“震艮為帝之始終,故而合為頤,而天地之始終備;其錯為大過,則澤風以備地化而應乎頤者也。頤之有位者純乎坤,大過之有位純乎乾,蓋亦乾坤之變,而反常有如此者。而頤象離,大過象坎,則又起坎離焉。此二卦者,天地、水火之樞也”。 何謂“震艮為帝之始終”?此語實由《說卦傳》中“帝出乎震,成言乎艮”一語而化。頤震下艮上,陽氣之動由初而始,至上而終,中四爻互坤,乾包坤之象。因頤本身有始有終,故不可綜,其錯化為大過。大過與頤正好相反,陰氣之動由初而始,至上而終,中四爻互乾,坤包乾之象。頤、大過互為顯隱,以見乾坤十二位之備,收天地萬物之功。故而頤、大過,乾坤之變也。這里還有另一層意思,以反復不衰卦論,除天地日月外,上經必取頤、大過者,初上之位屬天地;下經必取中孚、小過者,三四之位屬人。又,頤、大過交而必為隨、蠱,中孚、小過交而必為漸、歸妹。所以,六十四卦上下經之排列,具有嚴謹之邏輯結構,仔細分析下去,不禁令人嘆服。上經到頤、大過還沒有結束,這個“運動速度”似乎有些快,所以慣性也有些大,要連續兩對錯卦“過渡”,也好象一首交響曲一個章節快要結束的時候,作曲家往往要對主旋律反復予以強調一樣。為什么上經終于坎離呢?坎和離都是各得陰陽之盛。坎得乾之中,離得坤之中,坎離重交而相錯,是備陰陽交感之德。天地之功任務已經完成,現在該是水火來代用其德的時候了。或謂,上經三十卦構成“一幅史前文化之景象”(潘雨庭),或將上經劃分成世界進化之十六期(杭辛齋),或以“人”為中心,解釋卦序之發生發展,亦是一獨特視角,作為參考,拓闊思維,未嘗不可。

作者: 山居讀易生    時間: 2005-4-4 10:05
標題: (原創)論六十四卦相次

    上經講天地日月水火以及相雜,下經開始著重講人倫、講社會、講秩序等。咸恒接著坎離為下經之首,王夫之稱:“咸恒為坎離水火升降之始也”。 從咸恒到革鼎,都是水火升降或應天應地之屬。坎中陽升為艮,降為震,離中陰升為兌,降為巽。艮兌為咸,震巽為恒。人處天地中,因天地而分男女,自艮兌咸而震巽恒,年由少而長,可謂秩然有序。故王說如此。王夫之接著說:“坎中之陽升而三以應乎天,則為遁,坎中之陽降而四以聚乎陽,則為大壯,皆坎之合乎乾者”。這里的遁、大壯,和上經中屯、蒙之位置有些相似,和需、訟之功用有些相似,都是坎和乾相交,其中也蘊涵“天一生水”的意思,此為人合天之幾。但不同的是遁、大壯中的“坎”,由坎中之陽升降而來。天一生水,而后地二生火。是故需、訟在上經,晉、明夷在下經,遁、大壯在前,而革、鼎在后也,此亦天地本然之序也。和上經不同的是,下經一開始就透露出了陰氣升降之消息,而上經陽氣升降之消息一直要到臨、觀才出來,這個后面還要講到。這里還需要指出一點的,人類是合群之動物,由“不倫”到“相倫”,說明了人類進化,由低級到高級發展之過程。既然是合群高級之生靈,則貴有夫婦家庭之次,故而或退(遁)或進(晉),宜以夫婦為單元,未可貿然交為革、鼎也。
    王夫之接著說:“晉、明夷,離之麗乎地者也。離中之陰降而四,為家人;升而三,為睽,火之自化者也。坎中之陽生而三,為蹇;降而四,為解;水之自化者也。離中之陰升而三,坎中之陽升而上,為損;坎中之陽降而初,離中之陰降而四,為益;水火之交化者也。離中之陰升而上,為夬;降而初,為姤;皆火之應天者也。離中之陰升而上,為萃;降而初,為升;皆火之應地者也。坎欲交離,而離中之陰升上,為困;降而初,為井;火不與水應而雜者也。于是水火不登,而火道亦替。離中之陰降而初,為鼎;升而上,為革;火自化而無水濟之,水火之道變矣。” 這段話山居不再一一解釋,大家仔細體會,就能明白。這樣以損、益為階段之中心,兩邊各四對卦,水火陰陽升降、應天應地,是不是比上經要有規律得多?損、益在下經的位置和泰否在上經有些類似,都是一種“階段性的陰陽平衡”。晉、明夷和需、訟相錯。需、訟陽起而疑,晉、明夷陰伏而爭,皆蘊涵大變之機。妙處還在于咸、恒與損、益六爻互為顯隱,家人、暌與蹇、解錯綜相連,捷隱捷見,說明這一階段陰陽消長之變化也是一條曲線,其變化是前后有關聯的,而不是生硬的。陰陽消長的規律是消則必長,長則又消,沒有永恒地消,也沒有永恒地長。為了使大家對陰陽消長有更加清晰之了解,對上面這一節再作另一角度之分析。遁、大壯是陰消之卦,陰陽旋消旋長,晉、明夷復長四陰,且“中”位均為陰所據,此所謂“陽傷”。 晉、明夷陰長已甚,則又消,此所以家人、睽繼之,又變成四陽二陰之卦,陰陽各得其“中”,形成一個短暫之平衡,此處還包含有陰陽消長日新日成之義。家人、睽乃陽長陰消而成,故而其中又同時含有陽消陰長之機。初、上陽變為陰,中四爻不變,相錯而為蹇、解。到蹇、解陰消甚,如此循環,又成重復,不適有寧,乃陰陽歸于平衡。但是這個平衡是短暫的。損、益中四爻互為剝、復,就是說在損、益之中本身就有剝、復之內因。剝、復為陽消之極,在上經出現過。下經講陰陽消長其主要脈絡是反映陰氣消息。是故剝、復錯而為夬、姤。夬、姤為陰消之極。
    說到這里,我們不得不嘆服周易卦次安排之妙,她無時無刻不在揭示太極剛柔相摩、陰陽相蕩之理。損、益短暫平衡之后,接下來的竟是更劇烈的陰陽消長!這個“更劇烈的變化”,其根源卻在自己內部。然而損陽所以益陰,損陰所以益陽,陰陽本為一體,其所以損益消長,皆天道之自然,無害于天理。于是陰安而扶陽,以起夬、姤。夬、姤陰消之極,故而接下來陰憤盈而驟長,為萃、升,然二、五由陰陽分據。長極而漸消,陽又漸漸漸生長,得二五之中,為困、井。諸位!這條曲線是不是不單有弧度,而且還有節奏么。困、井陰陽相雜,水火相貿,水自化而后火,乃為鼎、革。到鼎、革,又是陽長陰消了。由夬、姤陽氣暴長到鼎、革,陰陽消長凡三變,陰之力不如陽也如此,然陰終不改扶陽之旨,是故再三嘆之。
   附注:此稿在《山居說易》(具見書法江湖“論壇精品”欄目)基礎上整理修訂而成,首次公開發表。肯請劉正成先生及書法在線同道批評指正。山居2005/4/4。





歡迎光臨 書法在線 (http://www.feigov.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