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艹人人摸97在线视频-久久综合色综合-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三级特黄床戏试看50分钟|www.feigov.com
書法在線
標題:
劉正成|21世紀的書法與東亞和平的悖論(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演講全文)
[打印本頁]
作者:
書法在線
時間:
2018-3-26 16:38
標題:
劉正成|21世紀的書法與東亞和平的悖論(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演講全文)
21世紀的書法與東亞和平的悖論
劉正成
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
2018.3.15
(, 下載次數: 1)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前不久在首爾的藝術殿堂發表講演,發表時間很匆忙,10分鐘講完了。我覺得沒有講清楚,今天利用這個機會,增加一倍的時間,謝謝金炳基先生翻譯。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 下載次數: 4)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講今天的東亞書法,我首先回顧五百年前中國書法發生的一個最大變化,就是掛軸書法的出現對傳統書法的改變。
一、掛軸書法對傳統書法的改變
傳統書法的審美特征:它書寫詩文但不是文學,因為文學文本只是它的載體;它具有抽象美但不是抽象藝術,因為它有文字;它具有視覺美但不是視覺藝術,因為它與我的所有目見的自然形態都不同。
但500年前即中國明代中、晚期,傳統書法出現了巨大改變,這個改變是由掛軸書法的出現引起的,書法從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卷、札式書寫,改變為單純用于審美的純藝術書寫。純藝術書寫的掛軸書法逐步成為書法創作的主流形態,引起了創作技法、創作心理、審美功能的改變。因作品幅面的擴大,讓筆法變粗、墨法變淡、章法變亂,極大地改變了書法作品視覺審美形態。
1、傳統文人書法創作與審美模式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我們先看一下掛軸書法出現以前的傳統書法的創作模式和審美模式。這就是王羲之的《姨母帖》,傳統的拿在手上把玩的手札。這手札是拿在手上看,不斷這樣展開的,沒有掛在墻上的。扇面,從王羲之到明代掛軸出現的時間有一千多年的時間,書法主要是這種形態。
(, 下載次數: 1)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這是韓國李晃(1501-1570)的行書詩稿,和中國是一樣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韓國金長生(1548-1631)的信札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日本的空海(774-835)《風信帖》。
作者:
書法在線
時間:
2018-3-26 16:42
(, 下載次數: 1)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古人看這個手札是怎么看的呢?這是《北齊校書圖》,你看拿在手上看的。就是說一邊讀這個文章、讀這個詩,一邊進行審美欣賞。
(, 下載次數: 1)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這個是吳昌碩畫的《燈下觀書圖》,張大千畫的《蘇小小觀書圖》,古人就是這樣欣賞書法的。這是屏風《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以前沒有掛軸,就是屏風。這個建筑和我們今天韓國的古典建筑很相近的。我在南宋《《南寧女孝經圖》》上發現一個書法的屏風。
2、民居建筑改變與掛軸書法流行
什么時候發生改變呢?明代中晚期,民居建筑發生了改變,所以掛軸書法流行起來了。明代的房子升高了,然后出現什么呢?通屏,就是這個原來掛屏風的地方換成固定的通屏了。所以以前放屏風的地方成為一個固定的通屏了,這是通屏。這種建筑,我不知道現在韓國有沒有,但是在中國的蘇州、安徽一帶有很多這種古代建筑。就是通屏。
明代自永樂以來蘇州地區造磚業的發達,民居建筑的土木結構技術提高,高堂大屋在民間實現了普及。廳堂升高后,原先用于分隔廳堂內空間的屏風便相對顯得矮小了,于是長條形的中堂、條幅經過裱褙后,直接掛在固定通頂屏門上了。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這是明代的一個繪畫明代謝環(1377-1452)所畫《杏園雅集圖》這是觀賞掛軸的,出現掛軸了,他們覺得很奇怪,這樣欣賞掛軸。這是明代掛軸剛剛出現的時候的真實場景?,F在認為北宋吳琚有一張掛軸是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但是這上面有疑問,這上面有一個裝裱的邊,而這邊沒有,所以我認為這不是掛軸,是一個屏風上面裁下來的一塊。這個吳琚是米芾的學生,所以實際上北宋、南宋是沒有掛軸的。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在明代中晚期出現了掛軸。這是祝允明的小條幅《摸魚兒詩軸》,這個掛軸只有111.2cm,就是剛剛出現的時候。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到文征明那個時期就有了高堂大軸了,《進春朝賀詩軸》348.4cm。文震亨,文征明的孫子,他的《長物志》在書法單條中說,文震亨(1585年—1645)在所著《長物志卷五-書畫十-單條》:
宋元古畫斷無此式,蓋今時俗制,而人絕好之。齋中懸掛,俗氣逼人眉睫,即果真跡,亦當減價。
就是宋元斷無此式。
3、掛軸作品引起書法創作與審美模式的改變
掛軸出現以后就引起了創作和審美的改變。首先改變筆法、墨法、章法,這三大創作形式發生了新的變化。
筆法變糙。古代筆法很精致,明代的筆法很粗糙。因為這個時候所使用的毛筆是羊毫,不像狼毫很硬,所以很粗糙,這是羊毫。你看這個狼毫就沒有這個問題,很順。
墨法變淡。這是唐代的《五牛圖》,你看這個紙沒有濃淡的,這個淡的地方是慢慢皴擦出來的。它用了皮紙,你看所以宋代用墨就如童子之睛。徐渭的畫有濃淡,這個就是因為涇縣用青檀皮做的宣紙。這個紙就下筆見淡墨。這個時候看字像看畫一樣,不能全部濃黑,就必須有淡的調節。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書法家寫字旁邊都要放一缸水,沾的水這樣寫。古人寫字旁邊就沒有水缸了。
章法變淡。原來是豎行,橫平豎直,很整齊一行一行的章法?!锻蹊I書贈王屋年兄軸》這個大概是有三丈的大字。這個作品就是有一丈,這個章法就變化了,它不是豎的,是彎彎曲曲的。它搖來搖去的,這一行原來是直的,這一個就不能直了,搖來搖去了。這個章法就是拓而為大。
作品幅式的變化引起審美模式的變化。書法作品傳統的審美方式是閱讀把玩式,廳堂中的掛軸變成繪畫作品視覺掃描+閱讀把玩的審美模式,前者的要點在筆墨與神采的意境把玩,后者的要點在章法與形質的視覺刺激,我把這一個變化稱作“書法作品的美術化傾向”,并成為影響至今的書法審美的主流。
我們要學二王的字怎么辦呢?王鐸一生就是想把這個字從小變大,他努力琢磨,變大就很困難。所以有作品幅式變化引起審美模式變化。以前是閱讀把玩,就是順著這個字讀下來??催@個作品的時候,他就不一定去讀了。首先看這部分,就是掃描式的閱讀,就是像看畫一樣。所以章法就變得非常重要。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文人的居室里面很小,就要看小的掛軸對聯。現在大展覽了。一個展覽會很多件作品,觀眾為什么來看你那件作品呢?就是你的視覺形式很吸引人。所以視覺的刺激力,這個章法變得很重要。所以看展覽的人很少去閱讀它了,就是遠觀它大概的形態。沒有人去讀它,這就像看畫一樣,掃描式的閱讀。這個變化以后,一直影響到今天這五百年時間。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閱讀審美向掃描審美的轉換。書法作品傳統的審美方式是閱讀把玩式,廳堂中的掛軸變成繪畫作品視覺掃描+閱讀把玩的審美模式,前者的要點在筆墨與神采的意境把玩,后者的要點在章法與形質的視覺刺激,我把這一個變化稱作“書法作品的美術化傾向”,并成為影響至今的書法審美的主流。
4、近古書法發展的三個轉折
所以我們要看古代作品的時候,一定要看是王羲之的信札,還是王勃的條幅,你在學習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大小的關系。就在五百年從掛軸還是發生了三個變化,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這是第一個改變,就是掛軸出現的時候,文人寫字不是寫自己的詩文的,是為了別人的裝飾。他寫這個字不是拿來告訴你一封信,而是讓你去審美的,叫純藝術書寫的。
作者:
書法在線
時間:
2018-3-26 16:46
(, 下載次數: 3)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第二個轉折點就是清代道光時期金石學的興起與碑派書風成為主流,在王鐸傅山之后一百多年開始,碑學的潮流開始了。因為要寫大字,就在山上就尋找這個摩崖。這種山上的字已經有一千多年了,以前不認為它是書法。就是阮元、翁方綱看了說這是書法作品,可以去學習的。受金石學的影響,書法家開始寫篆書、寫北魏的楷書。宋元明這三代的書法家很少有人寫篆隸書的,很少有人寫。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上世末至本世紀初三十年間的破體書風流行,其引發的鍥機在1900年前后的甲骨出土與其后的秦漢簡牘的發現,其主要視覺特征是打破晉唐以來篆、隸、楷、行、草的經典書體模式,而是諸體雜糅你中有我我中有的后經典書體模式。這個就是破體,它不是標準的隸書,不是標準的破體。鄧石如的篆書、金膺顯的篆書,金膺顯先生的篆書就寫了甲骨文。許多書法家學漢簡,楚簡,像篆書,又像隸書。所以我叫它破體書,破體書是現在中國包括韓國在內所有書法的共同特點,就是沒有一個人再寫標準書體了,都寫破體。
二、群眾性書法活動興起與文化邊緣化
1、文言文轉變成口語化的白話文
(, 下載次數: 0)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自二十世紀初中國的科舉制度被取消,開始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受到西方書面語言的口語化影響,使傳統社會的文、言分離的書面語言文言文,轉變成口語化的白話文,尤其是1950年代中的簡化字推行,實現了全民的文化大普及。
又由于1960年未群眾性抄寫“大字報”和毛澤東詩詞活動,使群眾性的書法藝術普及到城市、農村、機關、工廠,取消了文人書法的門坎。
傳統文化重新獲得民眾的回歸,成千上萬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能讀《重詩三百首》的民眾,非常熱情地投入了一波一波的“書法熱”這種群眾性書法藝術活動中。其參與人數是與古代科舉制度時代不可想像的巨大,同時造成書法的文化稀釋現象,幾乎演變成一種泛藝術的民俗文化,讓書法失去的歷來的精英文化地位。
(, 下載次數: 2)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2、書法家協會成立與書法邊緣化
自1980年代書法復興以來,成立各級了書法家協會,實際上讓書法藝術行業化了,同時也是社會文化地位的邊緣化了,失去了書法家在社會、政治、文化等各界中原有的精英地位。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這樣的書法家不僅是書壇的主流,同時又是當時社會、政治、文化的主流。而當今的著名書法家僅僅是書壇的主流,而非社會、政治、文化的主流。
3、抄寫唐詩宋詞的書法泛藝術化傾向
像郭沫若、沙孟海、林散之這樣詩書并茂的書法的“最后的貴族”消失以后,以抄寫唐詩宋詞為務的當代書法家僅僅成了書法從業人員,讓書法藝術放棄了文獻性的人文訴求,而僅僅成為有“墨”無“翰”的技藝展示,書法名家批量生產。雖然電腦錄入徹底改變了文字書寫的傳統,但并讓人失去書法書寫的快感追求,書法參與人群的數量反而在增加,卻無法挽救書法藝術質量的下降,書法難以避免娛樂化的命運,這成了一個時代文化藝術發展的悖論。
4、續寫書法新篇章是重要的發展命題
當代中國如何在群眾性的書法藝術活動中,與傳統文化良性對接,繼承書法作為民族精英文化的基因,充實書法藝術的文化內涵,續寫書法藝術史的新篇章,讓書法藝術人才從高原走向高峰,是我們時代重要的文化藝術發展命題。
舉個例子。六屆蘭亭獎是中國最高的獎,就有數百名書法家出現。但實際上他們的文化領域是不能跟郭沫若、沈尹墨,他們在邊緣化的。
(, 下載次數: 1)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古人寫自己的詩詞,現在的書法家就寫唐詩宋詞。你看書法家都抄同一首詩,都是抄寫的。這是我們最著名的中國書法家,中國書協副主席,這些都是抄唐詩宋詞。所以怎么樣發展書法的文化,我們達到了高原,但是沒有高峰,為什么呢?就是大家抄唐詩宋詞,只是技巧達到一定高度,而文化沒走向一定高峰。所以中國的狀態可能在韓國、日本、態度都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三、書法交流是促進東亞和平的正能量
東亞的漢字使用與書寫具有兩千年以上密切的文化交流的歷史,從實用和審美的兩個范疇均具有許多共同點。書法藝術是一種審美理想的表達,它能促進人的心靈表達的共振。21世紀東亞書法雖然已具有各自國家的特點,但其共性仍然具有文化擔當的特殊意義,這個特殊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去觀察:
1、東亞書法傳統的共性
(, 下載次數: 1)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一個方面,保持傳統語言文化的同一性,是對書法藝術價值觀的認同。在最近幾百年的歷史中,韓國、日本日常使用的語言文字已經發生了變化,韓國出現了表音的韓文書法,日本形成了以漢字部首改造的假名書法,但漢字書法卻始終是書法藝術創作的主流形態。韓國書法所遵從的書圣金正喜的經典書法模式,日本書法作為書圣所遵從的“三筆”與“三跡”的經典書法模式,與中國書圣王羲之的晉唐經典書法模式,是東亞書法價值觀共同的來源和基礎。但是,隨著近代西學東漸,東亞對西方藝術價值觀的學習、汲收,尤其是西方十九世紀以來抽象藝術對東亞藝術的影響,中、韓、日三國均面臨對民族傳統藝術的保護、繼承與發揚,從而維護和顯彰其文化的歷史獨特性。因此,促進東亞書法的交流,是維護東亞各國民族文化發展的積極措施。
2、加強書法交流是東亞國家利益之間的緩沖劑
(, 下載次數: 0)
上傳
點擊文件名下載附件
中韓、中日均有悠久的文化、宗教、藝術密切交流的歷史,歷代書法家所流傳的友好交流的故事至今起著典范的作用。以空海為代表的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書法家作為遣唐使與中國唐代書法密切相關,以金正喜(1786~1856)為代表的韓國李朝時代的書法家,與以翁方綱、阮元為代表的中國清代乾隆時代的書法家親密交往的歷史,至今引以為中韓書法交流的史話。歷史證明,無論東亞各國之間處于和平或沖突的政治環境下,書法藝術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中、韓、日書法藝術史的書寫是完整延續的。在當今世界環境下,東亞國際環境處于十分敏感和不確定的狀態,如何發揮書法藝術這個具有悠久的友好交流傳統的正能量,讓書法藝術交流促進各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認知,確實是我們作為書法家的社會文化擔當。
3、加強交流是書法的文化擔當
東亞書法在傳統上都是交流非常密切的,你看韓國、日本、越南的書法,古代的碑帖拓片。所以我覺得這也是共同點,要找共同點。這是當代書法,這是啟功的,這是金膺顯的,這些書法家,他們在世的時候,都是和平交流的重要力量。所以我們要繼續搞好書法交流。
古人書法交流,他是東亞國家之間的緩沖劑,有翁方綱和金秋史的交流。翁方綱送給金秋史的作品和金秋史送給鄧傳密的作品,空海,玄奘取經,空海又通過玄奘的學生那里學習梵文,學習書法。這是王羲之的《圣教序》,這是空海的《灌頂帖》,都是一脈相承的。
我們書法應該做加強交流,作為文化擔當,作為我們和平的促進劑。我認為它是現在活躍書法市場,建立藝術生產的交流機制很重要。書法作品進入市場,從明代就很繁榮了,這是整理了明代書畫市場的價格。這是一個在明代的時候,一個宋代拓本價值萬金,價值很高的。
安國就是我們朝鮮族收藏家,他花了萬金收藏這個。這個是以蘇州的50畝良田換這個帖。趙孟頫的、文征明的都進入市場,所以當時有很多職業書法家,那么中國現在最大的榮寶齋。最近20年中國書法的市場開始形成了,和韓國不太一樣的是中國當代書法家的作品都會進入市場。2014年的一次成交額達到一個拍賣公司5點多億人民幣。像這樣的拍賣會,中國有10家大的拍賣公司。
趙孟頫的《心經》就是前不久拍的,1.9億元成交。我們當代書法家,你看石開、李炳權這些書法家都會帶網上拍賣作品,隨時都在拍賣。試開60多歲,他在50多歲,他們的作品都拍賣了。所以我們政府下文件,希望用金融的政策支持書法的發展,而且表彰先進。
前些年中日韓希望建共同市場,我們希望先把書法的共同市場先建立起來。在韓國和日本,古代書家都能賣,當代書家我也希望把這個市場搞起來。我希望我們都能繁榮東亞的書法市場,擴大我們書法家的生產力。
當代書法市場的建立與活躍對藝術生產力提高起著催化作用。中國近古時期的明代蘇州地區書畫市場的興起,是促進明代中晚期書法發展的最要社會經濟基礎,清代乾嘉時期揚州地區書畫市場的興盛,也是揚州八怪等職業書家生存的經濟條件。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中國書畫拍賣市場開放和活躍起來,為民間書畫作品市場流通打了一劑強心針,當代書畫作品的價格和成交量呈數十倍的增長,極大地提高了當代書畫家藝術再生產能力。近些年來,中國政府對發展民族傳統文化和活躍書畫市場不斷給予政策導向,這種不斷繁榮的文化生態對東亞書法發展應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近日,中國政府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制定和完善惠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項目的金融支持政策。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激勵表彰制度,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傳播交流作出貢獻、建立功勛、享有聲譽的杰出海內外人士按規定授予功勛榮譽或進行表彰獎勵。”
東亞各國如何在發展書畫市場方面交流經驗,相互促進,繁榮相互溝通和同步的東亞書畫市場經濟,為當代書法交流蓄備必要的物質基礎和互動環境,也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謝謝大家!
——結束——
歡迎光臨 書法在線 (http://www.feigov.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